嗨热线网 > 旅游 >

必须要了解的贵州旅游景点美地

2020-05-24 13:52

贵阳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以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气候优势,连续三次斩获“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的殊荣。 爽爽的贵阳,作为山地公园省,贵州的省会城市,享有“中国避暑之都”封号今年是第十年。中国气象学会为贵阳颁发“中国避暑之都”牌匾。来到黔山秀水之间,你最不该错过藏匿在那儿的宝贵原生态自然环境、质朴的民族文化以及回味悠长的历史故事,以下四处地方,是你必须要了解的贵州美地。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一、黔灵山

黔灵山顾名思义是黔中灵山,又被称为“黔南第一山”,位于贵阳市西北角,距市中心2公里,占地300多公顷,由杖钵峰、宝塔峰、钵盂峰、三台峰、狮于岩、象王岭、大罗岭、檀山等峰峦组成,大罗岭为全山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黔灵山自古以来就是贵州省著名的旅游和朝拜圣地,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人文圣地。黔灵山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而闻名全国。50年代初辟为黔灵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黔灵公园由弘福寺、黔灵湖、三岭湾等六个大的浏览区构成,每一个景区都有着其独特魅力,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贵阳著名的风光秀丽的城市公园。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黔灵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北,公园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426公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之一。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公园建于1957年,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自古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由于黔灵山一带因其大气候背景处于高原地带,所以黔灵山的气候条件是相当一致的,具有与典型中亚热带地区有所不同的高原亚热带气候特征。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黔灵山风景优美,秀甲全黔,名景胜区达几十处,遍布山南山北,山上山下。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中许多风景名胜却因悬崖险峻,路阻行难,有虎豹狐蛇而终年埋没深山,人迹罕至。这种虽有众多幽胜而无人观赏游览的状况,一直到佛教徒来黔灵山后才有了较大改观。直到赤松发现后,方才声名大振,诗人名流纷至沓来。后来清石阡知府刘世恩将它列为“黔灵八景”之一。不仅如此,佛教徒们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弘法环境,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拓寺扩庙,整场饬林,这样大量的寺庙辅助设施,亦即人文景观便应运而生。如月亮池井,坐落弘福寺旁,系赤松开凿,井为正方形,长宽各4米,深3米,长年清泉不断,冬温夏凉,可供数百人饮用。如宝塔群,建于寺旁之昆户峰半月穴中,有塔20余座。黔灵山历代住持高僧圆寂后,其骨即葬于塔中,各世嗣法门人暨合山两序僧众均把立碑铭。山中游历时的驻足之地、流连之所、乃至歇息之处,后来也都成为游人凭吊和迫踪之点。比如,为游人寻踪访迹、顶礼膛拜的著名古,古佛洞。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引人注目的是,僧徒们为了美化山间的景色以吸引游人,亦为了保护黔灵山的生态环境,在山上山下大力植树造林,广种花木。乾隆五年,弘福寺第三代住持参之和尚率寺僧广植竹木杉松数万株。乾隆五十二年,第四代住持惺慧在山上调鹤驯鹿,广植名花树木,并向官府呈请严禁人牛践踏山林,为此地方官府特在黔灵山立“护法碑”,以后历代寺僧均不断在山植构造林,广育名花。在数百年培育保养下,全山古木幽深,绿荫蔽天,郁郁苍苍,覆盖面积达十余里。树种以松、杉为主,其次为枫香、青杠,更有珍稀树种如半枫荷、香樟、紫薇、桂树等,尤以红豆树为罕见,有相思鸟常栖息其间。可见历代佛教僧徒们在黔灵山种植的这片森林,不仅为山观增胜,而且对于山中的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均有稗益。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二、小车河

小车河发源于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的红岩,全长26.8公里,与金钟河在阿哈水库汇合后,流经南郊公园,最后从太慈桥汇入南明河。小车河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3.49立方米,是南明河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也是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凭着如画的美景,这里已成为城市野外婚纱摄影基地。小车河下游河段,是中国所有省会城市除西藏 拉萨河以外,还基本保持原生态的一条城市河流。由于关闭了两岸几处采矿场并进行了生态修复,整条山谷相比过去显得郁郁葱葱。碧绿的河流在树林中蜿蜒而过,河中能见到成群的小鱼。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改“元”为建文。建文四年(1402年),其叔燕王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夺取皇位,建文帝假扮僧人仓皇出逃,辗转流亡到小车河一带,见百姓在小车河造桥,便帮忙为之策划,桥建成后,百姓才知帮助策划的僧人是建文帝,逐以“太子”为桥名。为了掩饰出逃的建文皇帝行踪,故将“太子桥”传为“太慈桥”,沿袭至今。在小车河流域的青山、金猫山之间的山下,有一清代古迹,它就是清嘉庆皇帝为表彰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官任川北总兵的武将朱射斗的功绩,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五月十五日“钦赐祭文”而立的朱射斗碑。碑高2.53米,宽1米,碑上刻有龙凤花纹,碑两面祭文字体为柳体,462字刚劲有力,镌刻刀笔潇洒,字迹清晰。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三、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河鳌矶石上,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被认为是贵阳市的一个象征。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地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2006年5月25日,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 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到如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到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 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朕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四、西江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

 

贵州旅游必去的四个景点介绍

 

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