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篁岭不只是晒秋和梯田花海,更有古徽州的韵味,从前它也是古徽州“一府六县”内的一份子。篁岭作为一处对外开放的古村落,四季都适合旅游观赏,只不过每个季节旅游的内容不一样吧了。
篁岭古村入口,篁岭古村建在一座海拔不到500米的山坡上,原来篁岭是要坐缆车上去的。山村依山势而建,从山顶向山腰间蔓延。全村约有一百多栋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墙,飞檐拱门,全部被村子周边山体上的树木所掩盖。
村口的《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其实这座建筑是一个古建筑,它原来的名字叫“曹氏宗祠”。这曹家本是这里的望族大姓、官宦人家。仔细看看这祠堂的门面、石墩、飞檐,无一处不透露出大气、庄重和威严。
篁岭天街是贯穿整个篁岭景区的中心街道,全长700米,用青石板与条石铺就。天街的两侧建有各式各样的店铺、每一个店里都有不同的特色。
花溪水街位于篁岭景区水口林方位,一条“坡面上的街道”,中央水流从上而下,十分灵动,两旁便是商铺林立,随处可见的鲜花植物,雅致的亭台楼阁,正是江南水乡。
邮驿由篁岭百年古宅开辟而成,独具一格,古朴典雅。走进篁岭邮驿,宛如走回旧时光,可静静感受相念与怀念,找回曾经有过的意境,找回不曾领略的声与色。
篁岭天街,其实不单单是一条连接村民家的路,它还是一条古栈道,是古人翻越篁岭山岗,挑着担子去婺源、上饶,以及邻近的浙江地区的唯一一条“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依旧是青石板铺设,石板的缝隙已经被岁月磨去了棱角。马帮会赶着马从青石板路上走过,而普通百姓,只能肩挑手抗,沿着天街去向自己的目的地。
甲路纸伞,是婺源传统名牌产品。早在明清年代,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1936年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
天街共有店面65间,两侧多为明清精美三雕的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歇山顶、飞檐角、或棕或黑的木楞门窗,异常古朴。
从驿道沿着古村的山腰走半圈,便会见到一座耸立在山岗上的老宅。有别于村子里的其它民宅,这座老宅不仅地理位置高,面积大,而且高墙大院特别醒目。这就是篁岭古村中最有名的“五桂堂”。
“树和堂”是古村中仅有的一座官厅,就是当官人家用来奠仪之用的,迎接达官贵人,接待朝廷礼仪等。这座官厅的主人是曹鸣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官至抚州府临川知县。这座老宅大约建于清朝的嘉庆年间,占地面积有150平米,取名“树和堂”,也寓意着以和为贵,家人和睦的意思。
篁岭有一间叫作“怡心楼”的老宅,其二楼,便是昔日徽州小姐的婚房,里面除了陈列一些婚嫁物品,以及婚房的装饰之外,最热闹的就是徽州民间娶媳妇的礼仪表演。
“怡心楼”内的颜色也是红色,大片的纱曼,婺源传统的婚床,新娘的陪嫁,以及传统的婚庆仪式场面,都能在“怡心楼”内见到。
这也许是古徽州地区最后的古法榨油工序了。多年来,古徽州的百姓,就是依靠这样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养活了无数的人。只是现今能够熟练操作古法榨油的师傅,越来越少了。每天清晨,榨油工要烧火蒸熟油菜籽粉,然后把粉包扎成脸盆大小的油饼,最后把一张张油饼安装在木轧机上,用石锤奋力敲打挤压,黄色的菜油便会从油饼中挤出来。
晨起,一阵悠扬的竹笛声,会从天街的一头,飘向另一边。听着这个小酒坊的主人一遍又一遍吹着思乡曲,惆怅像一条小溪,流向远方。
下午,太阳高照,小咖啡馆沐浴在阳光里,品一杯满含情怀的咖啡,体验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马头墙,在徽州人心里是故乡的印记,在游客眼里是徽州的符号。
山岗上所有的民居,全是围绕着天街而建的,从天街上引出的岔路,可以通向每一栋居民家的门口。因为是山坡地,村民家几乎没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晒,只能借天了。所以几乎每家的房子,二楼必定有木檐挑出,临空架在窗户的下方,这便是村民用来晾晒衣被和农作物的场所。
来篁岭旅游,如果不赶时间的话,一定要在古村里停留一天,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古村的历史,还可以看到篁岭的夜色和晨曦。
傍晚,篁岭古村的街灯,从山坡顶一直延续至山腰,古村就沐浴于万家灯火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