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科技 > 智能 >

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2020-05-13 11:24

布雷契莱庄园的秘密

故事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讲起。

在伦敦市西北70公里外,有一座融合了哥特式、都铎式、巴洛克式风格的庄园,叫布雷契莱庄园(Bletchley Park)。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这座庄园始建于1883年,原本是Herbert Leon爵士的家宅。30年代,西欧上空战争迷云密布,这里开始聚集了一大批语言学家、电器工程师、无线电专家,甚至还有象棋高手。庄园名义上是一座无线电工厂,实则是英军的“战略武器研发中心”。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1939年,年仅27岁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参与到布雷契莱庄园的活动当中,这个“人类最强大脑”团队组成了大英帝国有史以来最强的谍报破译部门,他们的战斗力何止十个师!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在这里,图灵所主导的团队为了破译德军密码机Enigma,最终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其中1944年研发的MK2版本每小时可破译德国情报11份。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这些精准的情报拯救了数十万盟军战士的生命,协助盟军摧毁了数以千计的德军战舰与战机,促成了诺曼底登陆与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协助人类解放了欧洲。

“巨人”计算机的诞生,代表着人类第一次在战争沙盘上开启了“上帝视角”。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伟大的数学家阿兰·图灵,被后世称为“计算机之父” 。

他还有一个影响更加深远的称号——“人工智能之父”。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不赘述了,详情请观看卷福主演的英国电影《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

 

从“上帝视角”变为“战争必需品”

随着二战的结束,电子计算机的使命并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上帝视角”一般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让欧美尝到了甜头,因此将其变为了“战争必需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人工智能”时代启动的标志是“让机器也学会思考”。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外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ENIAC是可编程的,符合“图灵完备”(Turing Complete),也即是理论上一切可计算的问题都能计算。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这台会思考的机器并不是和平使者,它是上帝与死神的结合体。因为这台拥有20万倍手工计算能力的“电老虎”,可以为其幕后金主爸爸——美国陆军弹道研究实验室提供快速精准的弹道计算,用于研发导弹。

1950年,图灵发表了两篇重要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Can Machines Think?)和《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实验,用于鉴别这台机器是否人工智能。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1956年,人工智能界的另一名巨星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连同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与克劳德·香农(C. E. Shannon)发起了“达特矛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计划”(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正式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明斯基(前左二) 麦卡锡(后右一) 帅炸天的香农(前右一)

同年,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智能实验室——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如今的MIT CSAIL)正式运作。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今天的MIT CSAIL大楼

从1956年开始,人类开始畅想制造更多具备感知、认知、智力、直觉、创造力、情感、共情能力的机器,它们能自动完成通常认为只有人类才能执行的任务。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MIT CSAIL的Logo

它们都将被统称为AI,会思考的机器。

 

从“战争必需品”变为“科研必需品”

1956年之后,人类开始迷上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从“战争必需品”成为了“科研必需品”。

借用人工智能的超强计算能力,人类步入了“自动化定理证明”(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ATP)科研阶段,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的证明,数十年来经典的成功例子包括:四色定理(1976)、四子棋(1988)、Order 10有限射影平面的不存在性(1989)、开普勒猜想(1998)、17点的幸福结局问题(2006)。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四色定理(Four Color Theorem)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一群共和国智者的引领之下,在人工智能科研领域也走出了第一步。

1964年,新中国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全晶体管电子计算机441-B型。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作为两大超级强国当中更强大的那个,美国一直都是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先导者。

1954年,世界上首台可编程的工业机器人诞生,功臣是美国人乔治·德沃尔(George Devol)。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1964年,美国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出世界上首台聊天机器人ELIZA,人类与人工智能使用文字进行史上第一次交流。ELIZA的开发主导者是约瑟夫·魏岑鲍姆(Joseph Weizenbaum)。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发出世界上首台可自行判断并移动的机器人Shakey,它拥有视觉、听觉等自主感知能力,能分析环境、规划路线、自行移动。

半个世纪之后,它成为了我们家中的人工智能新成员——扫地机器人。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定位在1969年7月20日。

这一天,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人类首次登月任务。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引领着三位人类勇士到达月球静海基地的,是MIT出品的阿波罗导航计算机。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别看美国人研发的登月计算机,其计算能力还没你小时候玩的的小霸王学习机强,其实它已经是全球第一强国的最强智囊团产出的最强运算机器,其代码集叠起来有下图MIT实验室小姐姐这么高: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登月是人类的一大步,更是人工智能的一大步。

若是没有计算机,没有人工智能,人类根本不可能精准到达月球表面并安全回来。

计算机技术助攻下的美国阿波罗计划,让人类看到了未来。

 

从“科研必需品”变为“商业必需品”

1980年,“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终于进入了商用化阶段,为第一家使用商用机“专家系统”XCON的企业是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他们采购的系统拥有95-95%的决策精准度,每年可为公司省下4000万美元的开销。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经济效益如此显著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实已经历经了15年的前期酝酿与反复试错。

一套成熟的“专家系统” = 高精度的“知识库” + 负责制定结论的“推理机” + 方便用户与系统沟通的“用户界面”。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专家系统”能显著提高狭窄领域中的专业问题,大幅提升决策质量和决策速度,削减高昂的专家咨询费,为重复性问题提供一致的答案,免除五险一金之余还不用照顾它的情绪。

正因如此,“专家系统”这项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目前已经融入了数不尽的商业行为当中,比如:信息管理、绩效评估、维修判断、医疗诊断、仓储优化、生产监控、股市交易、财务决策、贷款分析、航空时刻表制定等。

以下是几项比较常见的专家系统:

MYCIN: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引起急性感染的细菌,自动推荐抗生素类型和剂量。

DENDRAL: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化学分析,用于预测分子结构。

ExSys:美国研发的专家系统研制工具。

Siri:大家最熟悉的一项,是内置在苹果iOS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助理软件。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从“商业必须品”变为“日常必需品”

根据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换句话来说:每一元购买力所对应的计算机性能(人工智能计算能力),每隔18-24个月就会翻一倍。

人工智能从商用走向民用,必须感谢英伟达、英特尔、高通、AMD、华为海思、台积电、苹果等一系列芯片设计与制造商。

“深蓝”战胜人类象棋冠军、微型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冠军、智能手机人人买得起、智能穿戴设备风靡全球、智能家电铺满市场、实体经济逐步转向虚拟经济……

人工智能已经从“商业必须品”变成了“日常必需品”。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如今,让Siri帮忙查一下股票行情、哼一曲《加州招待所》是极为寻常与简单的事。实际上,人工智能领域经历了70多载的迭代,才终于得到了今日的成果。

在中国这片神圣东方土地之上,智者们从未落伍。2018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国内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理论峰值速度达每秒128万亿次定点运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国货当自强,我们已经逐渐从追随者变成了并行者,在某些领域更是成为了领先者,这个值得一提的领域便是智能汽车。

特斯拉AutoPilot系统、谷歌Waymo自动驾驶系统、宝马自动驾驶系统、奥迪自动驾驶系统等等汽车领域的人工智能巨头已经占据了海外市场的快车道,而作为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市场,中国也有自己独特且正确的发展道路——让座舱变得智能,让驾驶变得轻松。

以威马、蔚来、小鹏、比亚迪、百度、华为为首的中国智能汽车第一军团,目前已经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领域占据了先机,智能汽车头号实力派更是强势推出了威马EX5-Z车型,让民用车也能聆听到人工智能系统的福音。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威马EX5-Z的官方定位为“零接触智能交互纯电SUV”,其中“Z”代表了泛Z世代心态人群,EX5-Z这员“智慧能手”将为“泛Z世代”带来更加全面的智能化驾乘体验。

与此同时,这个“Z”也代表“Zero Touch”(零接触智能交互),这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真正践行“Lazy Technology”产品哲学,让用户“能动口绝不动手”,轻松操作与驾驭车辆,真正帮助用户实现“秒懂你,0焦虑”的用车生活。

因此,威马EX5-Z专为尊贵用户提供了两大系列的“零接触”人工智能科技——“车外趣味感·零触即发” & “车内智享感·零触即发”。

 

车外趣味感·零触即发

威马EX5-Z搭载了隐藏式电动感应门把手,只要用户携带智能钥匙走近车门,车辆立即感应到主人即将到达车门旁,隐藏式电动感应门把手将自动解锁并自动弹开,实现开门“零接触”,还能实现更低风阻、更长续航,高端与科技共馨。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当用户携带离开智能钥匙离开车辆超出2.5米范围时,车辆将自动感应主人不再使用车辆并自动控制安全系统落锁,车前发光logo通过闪烁渐变色彩进行锁车提醒(解锁同理),不再需要用户大老远跑回停车场查看落锁情况,用智能科技根治一切“怀疑忘记落锁”强迫症。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威马EX5-Z还配备了蓝牙钥匙功能,用户只需用智能手机下载小威随行手机APP,智能手机秒变智能蓝牙车钥匙,实现解锁零接触。

业界首创智能交互动态Living logo+车外语音交互功能,车前发光logo能实现闪烁迎宾功能、充电进度提示功能、解车锁车提醒功能,还能使用语音与车机系统进行实时交互,既时尚又尊崇。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威马EX5-Z全系标配Hands free感应式电动尾门,倘若用户双手拿着物品不便开启尾门,当智能钥匙靠近车辆1.5米范围内,用户只需用脚部在尾门感应区域进行正常脚踢动作,系统会自动打开尾门,实现全方位的车外“零接触”智能交互体验。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车内智享感·零触即发

说到车内的“零接触”人工智能科技,怎么少得了“AI小威语音交互系统”。行车途中,AI小威语音管家会根据用户语音指令自动完成车内功能操作,让驾驶者专注于驾驶,保护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还拥有AI小威语音管家服务,全天候7 x 24小时在线,让你在网络时代从不掉线。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在车机影音娱乐方面,威马EX5-Z配备超越同级的12.8英寸悬浮式智能旋转屏,搭载包括爱奇艺、QQ音乐、喜马拉雅等在内的海量免费资源车机娱乐影音系统,不仅终身免费流量,还支持同步不同终端的历史播放信息与偏好,带来与手机完全相同的使用体验,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家庭影院般的视听享受。

威马EX5-Z还拥有一项人工智能特技,那便是与米家智能硬件生态系统互联互通的“车家互联”功能。通过小威随行手机APP的“车家互联”功能,用户就能绑定米家账号,并通过语音或米家服务实现智能查询和远程控制,与之连接的智能家居产品达到8类30种。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威马EX5-Z用首创的五重防护构建“CleanPro健康头等舱”守护所有乘员健康,其中包括全新升级的CN95微米空气高效过滤系统、首创的车规级UVC感应净舱系统、AQS车外空气质量检测、负离子空气净化以及PM2.5主动监测。

说到人工智能,怎么少得了自动驾驶模块。威马EX5-Z配备了L2级别Living Pilot智行辅助系统,能在复杂的驾驶路况、困难的停车环境、突发的恶劣天气以及“分心驾驶”的情形下维持正常的驾驶路径,让驾驶变得轻松安全。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除此之外,威马EX5-Z还配备了APA自动泊车功能,系统通过泊车雷达自动识别可泊入的车位,并利用人工智能(类似专家系统)评估环境中潜在的障碍物,计算泊车轨迹并自动泊入停车位,真正做到停车无忧。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从人工智能科技的价格落入消费级产品区间开始,人工智能就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重达31吨,但它的运算能力远不如我们的小霸王学习机,当年却是美国陆军才支付得起的烧钱怪兽。

如今,一台满载了人工智能最新科技成果的“零接触智能交互纯电SUV”只需要14.98万元。

从何时起,人工智能成为了我们的日常必需品?

威马“Lazy Technology”产品哲学让我们过上了“秒懂你,0焦虑”的用车生活,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上世纪30年代伦敦市西北70公里外的布雷契莱庄园当中,那里深藏着一个带领人类走向光明的智慧秘密。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