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梅路1900号,一座外形酷似航空母舰的大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刚刚投用不久的商汤集团中国总部大楼。
从最初与上海进行项目合作,到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总部落沪,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给出的理由是:上海拥有的创新环境、人才积累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源头创新不可或缺的“三点水滴”。率先发布AI应用场景建设计划、重磅发布AI产业投资基金、创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是良好的生态,吸引商汤总部、华为5G+AI创新中心、IBM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明略总部等重磅项目扎堆上海,推动依图、深兰、优刻得、纵目、翱捷等本土领军企业加快成长。
争当创新“试验田”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上海的人工智能而言,绝对是快速发展的黄金一年。数据显示,上海人工智能领域已聚集全国1/3的人才,超过1100家核心企业,产业规模130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正成为上海新经济中最亮的一抹色。
这一年,国家部委都将人工智能的目光聚焦上海,视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支点。5月,工信部宣布建设上海(浦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紧随其后,科技部批复创建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两个国家级载体平台花落上海,看重的无疑是上海在产业基础、资金集聚、数据资源、智慧应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一天,上海新增30GB交通数据流量,为人工智能深度挖掘数据潜能提供“燃料”;一个月,上海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融资额就超过50亿元……
既然是先导区,就要承担起应用“先锋队”、创新“试验田”的使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更离不开应用场景落地。”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说,依托海量应用场景优势,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AI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开放AI场景,打造了一批世界级场景、城市级应用。今年7月,在首批10大场景基础上,再发布12个领域、28个场景AI应用需求,为制造、医疗、金融、交通等重点领域搭建起应用适配的平台,促进了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开放应用场景,企业不论名气、规模,只要需求匹配、技术过硬,都可来“揭榜挂帅”。上海明略,一家刚刚落户上海不久的AI企业,这次就与华为、腾讯、阿里等一起成为上海西岸传媒港“AI+园区”场景的技术提供者,助力打造上海西岸AI综合治理中心,赋能区域安防、出行、能源等领域,构建人工智能综合应用试验场。
大数据,被称为人工智能“燃料”。上海率先出台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去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是国内首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以公共数据的创新应用赋能百业,是开放数据的本质目标。”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表示,目前上海开放数据的范围已基本覆盖各市级部门主要业务领域,开放数据集总数达到2100项。
打造产业“集聚区”
如今,人工智能如同电力一样,成为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用型技术,谁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未来。目前,全市已形成以浦东张江、徐汇滨江重点区域为引领,杨浦、长宁、闵行、静安等各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徐汇滨江,全球行业标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此起航。这里,也成为上海首个启动建设的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日前举行的“鲲鹏计算产业峰会”上表示,围绕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目标,徐汇实施AI新高地建设“T计划”,推出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AITower)和北杨人工智能小镇(AITown)的“双T”载体,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平台,既有以微软、亚马逊AWS等为代表的国际领军企业,以阿里、腾讯、小米等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也有以商汤、澜起、依图、联影等为代表的本土新秀。下一步,徐汇将围绕“人”制定实施靶向度更高的专业政策,打造最适合人工智能企业集聚的制度供给试验田。
跨越黄浦江,徐汇滨江正东约20公里,上海“智慧地标”张江人工智能岛的所在。
随着英飞凌、IBM、微软等纷纷“上岛”,这里正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最集聚、类型最丰富、人才最密集的聚集地。而集聚带来的发散效应亦开始显现。作为一家赋能型的全球性研发机构,微软全球规模最大的IoT&AI(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近日展示了其首期孵化成果。上海钛米是首批30家受益者之一,通过把微软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应用到其机器人研发,目前已累计研发逾十款智能医疗机器人产品,覆盖智慧医疗、医疗物资配送等医疗场景。微软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表示,未来实验室将突破区域限制,拓宽辐射范围,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与张江科学城的创新和产业资源深度融合。
借助国际创新资源,上海张江按下人工智能产业的“快进键”。这座占地仅仅6.6万平方米的小岛上,未来将有8000名人工智能研发工程师和科学家智慧交锋。
同样在浦东,揭牌不久的临港新片区,成立伊始就提出“AI+行动”,旨在引导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临港先试先行。对列入国家、上海市认定的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的重大专项项目,临港新片区额外给予一次性配套奖励300万元和200万元。新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临港新片区的土地上,所有城市场景都愿意开放出来,“只要在临港找到想做的场景,管委会全力支持。”
完善创新“生态链”
不论试验田还是集聚区,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之所以选择上海,看重的是良好的生态。
举办一场盛会,带动一个产业。创于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成为上海打响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品牌。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全球60多个国家超过8万人注册专业观众,累计超过24万人次参会。这是一个交锋的舞台,也是一个扩大朋友圈的良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提供更多可能,这不但会深刻地改变这座城市的传统面貌,而且还将促成一个巨大的国际创新生态。”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这样评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而这,让更多头部企业坚定了落户上海的选择。正如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所言,每一次来到上海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在过去的这一年,上海全力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大事不断,喜事连连。过去一年,腾讯在上海又新增了医疗AI大数据实验室、AI医院等一批AI应用项目。
一座创新之城,首要的就是有一流的人才。对于AI人才的“爱”,从上海的举措中可见一斑。根据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人才和核心团队纳入“人才高峰工程”,并以“一人一策”的方式,为人工智能人才在上海的创新创业、工作生活等提供保障措施,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
去年8月,由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发起的“A班计划”在上海浮出水面。首批“A班生”正式出炉,他们均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北大、清华等国内外AI研究的顶级高校,研究范围覆盖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AI研究的最高端领域。发起人之一的氪信科技CEO朱明杰说,A班计划承载着数代计算机人的理想,期待成为上海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高地的重要一环。
硅谷和以色列之所以成为世界创新的摇篮,金融的支持至关重要。去年9月,上海宣布发起成立全国首支聚焦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目前首期100亿元正在募集中,未来AI龙头企业、中央企业和国家级产业基金等还将陆续加入,最终形成1000亿级基金群。
着眼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高地,上海正以更富创新的探索激活人工智能,以更具包容的生态滋养人工智能。
上个月,上海首批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出炉,寒武纪、商汤、上汽等研发和应用的头部企业入选。这是上海加强人工智能科研前瞻布局,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缩影。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将集聚最优资源,全力打响上海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标志性品牌,到2021年,培育一批国际顶尖创新团队,打造十家创新龙头企业,百家创新标杆企业,形成重点产业千亿产值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