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兴起,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理想始终丰满,现实似乎常常骨感。比如,很多人买了扫地机器人,没成想却请了尊“神”。但凡进到沙发底这样相对隐蔽的地方,“扫地僧”就容易迷路,还得业主趴在地上亲自把它请出来。
除了“智障”,一些智能家居产品明显是“非刚需”。产品买了,App也没少装,但生活就是没有智慧起来。
再有,很多人买了一堆电器,好不容易等房子装修完,却发现那些所谓智能家居产品过时落伍了。
造成以上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厂商低估了智能家居的门槛。
智能家居没那么简单
智能家居之所以称之为智能家居,它首先得是家居。而家居本就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屋整体空间结构的规划,功能的区分、色彩的使用、材料的选用、家电的选购,软装、硬装等等,需要全方位的统筹,合理甚至前瞻性的布局。
而且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审美品位不同,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
因此,智能家居绝不是App连接硬件的简单噱头,也不仅仅是一个单品就能一劳永逸,它需要完整规划、合理布局、软硬件协同。
这就意味着,厂商必须懂家居生活,懂产品和技术,同时具备全品类、软硬件协同能力——在这方面,老牌家电厂商占据天然的硬件优势。
个别互联网企业幻想只靠一两款单品连接App就达到智慧生活的目标,显然轻视了这个行业的壁垒。而至于说类似家电厂商做智能家居很业余,更是缺乏敬畏。
其次,智能家居需要真正从用户场景需求出发,持续创新,实现真正的突破,而不是打价格战、广告轰炸,意图赚快钱。
正因为种种乱象,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在2013年、2014年成为风口,随后2年就归于沉寂,近几年才重新回归正途。
不过,就像智能手机一开始也没有成为刚需,现在却成了绝大部分人肢体的延伸、生活方式当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样,在智能家居行业,还是有人默默推动产品从“智障”到“智能”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