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一个低情商的孩子,父母的情商也不会高。同理心亦然,如果一个人没有同理心,伤害他人对他来说便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从这句话中便可看出,父母的教育、采取的方式以及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邻居王姐有一个4岁的儿子亮亮,自从满3岁后,令王姐及王姐的丈夫李哥烦恼不已。
按照王姐的说法,亮亮不仅在家闹翻天,在幼儿园也是时常闯祸,比如与班上的小朋友打架、喜欢和大人顶嘴等。
前几日,王姐又因为亮亮用水彩笔把同学的衣服画得乱七八糟,被老师请到幼儿园进行沟通。
王姐说,当时她看到亮亮同学白色的衣服上被画满了五颜六色的线条后,而亮亮毫无悔改地说:“我没有错,我不会道歉的!”
王姐立即怒火中烧,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当着老师的面打了亮亮好几下。令她没想到的是,亮亮被打之后,大哭之余还是坚称自己不会道歉。
亮亮的老师急忙上来劝说王姐,并解释亮亮之所以会画花同学的衣服,主要是同学先用水彩笔画了亮亮的衣服和书包。
张姐说在了解了原因后,虽然她也向亮亮道歉了,不过这件事之后,亮亮似乎变得更加叛逆。
昨天亮亮很喜爱的一辆玩具汽车坏了,王姐觉得亮亮有那么多辆玩具汽车,少一辆也无所谓。
面对亮亮的痛哭,王姐忍不住大声斥责了他。直到现在,亮亮还是不愿意和王姐说话,王姐还跟我们抱怨亮亮太过于孩子气,自己不能惯着他,直到亮亮主动让步为止。
毫无疑问,哪怕最后亮亮妥协,向王姐让步,但这真的是他的心甘情愿吗?或许只会让他觉得父母完全不懂自己,以后也不会选择与父母交心吧?
不得不说,王姐的这种教育方式,便是无法做到与孩子共情,也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就像或许那辆坏了的玩具汽车对亮亮来说是独一无二,令他十分惋惜的,但在王姐眼中,只是诸多玩具汽车中的一辆而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亮亮很有可能也很难培养出共情思维。
没有同理心、共情思维的教育,对孩子有何影响?
1、让孩子感到孤单,不被理解
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孩子刚学游泳时,不敢下水,如果父母不是以共情思维看待,只会觉得孩子胆小、愚笨,甚至会责骂孩子。
这样的举动无疑令孩子感到更加难过,觉得自己并不被理解,感到十分的孤单,开始否定自己。
而对于能用共情思维看待孩子的父母,则会理解孩子紧张的情绪,能耐心的安抚,告诉孩子初次面对这样的事情,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并不奇怪。
父母小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绪。让孩子坦然接受这些情绪,试着如父母般克服。
2、让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觉得父母无法理解自己,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他们是不会与父母交心,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更加不会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或者真正从内心接受父母的教导。
3、变得冷漠、缺乏同理心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无法做到理解、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
那么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也会养成对待除自己以外的人或事都是十分冷漠的,缺乏同理心的他们无法理解他人,慢慢地变得孤僻、不合群。
共情即是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其他人的想法,能做到感同身受。这样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维护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法以共情为前提,必然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拥有共情的教育是怎样的呢?
1、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理解孩子的需求与想法
不管是孩子的情绪变化还是提出的想法与需求,背后必然都是有原因的。用共情、同理心来看待、思考孩子的种种行为,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教育。
2、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需要如成年人一样的尊重。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才能勇敢的探索与前进。同时,也能学会尊重他人。
丹尼尔.高曼曾在他的一本书中写过一句话:“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长期缺乏同频,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亲子关系也是存在隐患。”对于单纯的孩子来说,精神需求往往大于物质需求。
他们渴望父母能理解他们的高兴、悲伤、恐惧等情绪,也能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便需要父母能拥有共情来养育他们。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接纳父母的教导与关心,和父母一起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