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多处涉及教育,对教育公平、农村教育、“双一流”建设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等提出了预期目标。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并明确要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与此同时,不少代表、委员也对教育问题踊跃发言,提出的建议中不少颇有见地,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社会关注”,在小学教育课堂深耕多年的王欢委员,对当前的教育问题直言不讳。近来类似的发言不乏舆论关注,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外界不仅对这一问题很有共鸣,更对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充满期待。
与此类似的还有关于小学生家庭作业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在两会提案中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并表示“取消家庭作业不等于不让孩子学习,而是写作业的地方在学校,改作业的人是老师,而不是家长。家长主要负责学业以外的其他教育”。这一建议亦很快受到热议,在整个社会对教育充满焦虑的情况下,教育几乎成为了所有年龄段的人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且这种情况近年来呈愈演愈烈态势。尤其是最近,不少地方都有类似报道:家长成了孩子的半个老师,经常要分担部分批改作业的工作。此前教育部门多次就此发声,如今马光瑜委员的这番发言,无疑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对于一个人口基础庞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国家来说,教育问题的热度可谓从未衰减。但教育问题千头万绪,没有万全之策,只能有的放矢,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两会上诸多教育话题做一些梳理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大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公平,指向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二是教育心态,“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非理性的教育投资依然普遍。这两个问题发生的逻辑各不相同,在求解时也要有不同的思路。
谈及教育公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表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而在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李克强总理表示,乡村教师直接教育广大农村孩子,事关他们的成长和上升通道,责任重大,工作又十分辛苦。国家将研究出台倾斜政策,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委托和定向培养力度,逐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收入待遇,让他们在乡村愿意留、留得住。
如何破解教育公平问题?显然,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了教育自然可以跟上,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发展,以此促进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政策要对教育薄弱地区予以重点支持。与农村教育话题密切相关,乡村振兴问题在今年两会上也备受关注,“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正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一招。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国家政策还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教育公平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相对教育公平,教育心态可能是更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经济发展之后,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上一代人的经验之谈是:改变命运,必须重视教育。但每个人受制于自身认知,对于教育投资难免会陷入盲目。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对于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这个社会做一次深入的反思。诚如唐江澎委员在“委员通道”上所言:“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是放在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很难转化为实践。
代表、委员对教育话题的关注热情从侧面反映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迫切性,相信这种热情对于求解今后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