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家有一对兄弟俩,经常为抢玩具闹不愉快。
昨天,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搭积木,哥哥要拼房子,弟弟想拼一辆车,因为少了积木,于是在哥哥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了几个。
哥哥不乐意:“拿来,这是我的!”
弟弟不愿还,也跟哥哥较起劲:“不给,我就要!”
于是两兄弟开始抢起来。弟弟抢不赢哥哥,就在地上撒泼大哭。
孩子的妈妈见状,跑过来拉着哥哥一脸不耐烦地教育起来:“你是哥哥,你得让着弟弟。”
“不能这么自私,要学会分享,不然没人愿意跟你玩。”
“整天只知道玩,就没看你搞学习,还老是跟弟弟抢玩具,真不让人省心!”......
这就是隔壁家二宝的日常,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对待孩子们的方法要么是讲道理,要么就是权威打压,总之,只要能让两宝消停就行。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其实,这三种教育方法只是家长发泄情绪的手段,并不是为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变得更好。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要找到一些更合适、更有效的方法。
讲道理没用
最近几天,孩子总是和隔壁家的小朋友玩得不想回家吃饭。
昨天仍是午饭时间,我在厨房,听见她爸先是在门口大声叫唤,可能孩子没有搭理,他便过去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咱们吃完饭再玩,不吃饭,哪有力气玩啊......
不论爸爸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不见有效,爸爸干脆生气地抱起娃往家里走。
哪知孩子和小朋友玩得正起劲,被爸爸这么一抱离,“哇”地伤心哭起来。
曾经看过一本叫做《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处理孩子情绪时需要情感引导的方法。
“情感引导就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时,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首先,不要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然后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应给予理解和接纳,再引导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想到这,我赶紧过去,接过娃,把她抱在怀里,先是接纳了她的情绪。
我问她:“宝宝是不是想跟哥哥玩拼图,爸爸不同意,你非常生气?”她点了点头。
见她情绪有些许缓和,我继续对她说:“宝宝,你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如果你想继续玩,就会错过午饭,而晚饭还要等好久呢,等会可能会饿肚子。你是选择继续跟小朋友玩,还是吃完饭后再玩,妈妈让你自己来选择。”
没想到孩子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边小声地嘀咕:“先吃饭。”
我也不浪费机会地给她点赞:“宝宝,你看,这就叫做合理选择,你做到了,真棒!”
孩子见我表扬了她,瞬间兴致勃勃地自己洗手吃饭去了。
有的时候,家长总是埋怨孩子叛逆难以管教,其实是他们用错了方法,自私地将所有问题让孩子背了锅。
当你换个姿势,蹲下来与孩子的目光平视,以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站着对孩子居高临下地指责时,你会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秘密。
孩子的内心其实很单纯,家长若能准确地说出孩子的感受,并给予接纳和理解,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尊重,反而情绪平息得比较快。
与其对孩子讲大道理,不如把自己变成小孩,以小孩的思维,用大人的智慧,来处理问题,结果会大相径庭。
发脾气没用
因为疫情,学校延迟开学,全国中小学生都开始在家里上起了网课,这可让不少家长和孩子们崩溃了。
最近看到一则视频中,一位爸爸在教孩子写作业,因为刚开始上网课,孩子还不太适应,课后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孩子的爸爸认为孩子上网课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只知道玩,便忍不住对女儿发起了火。
爸爸发脾气的样子真的很可怕,小女孩努力想要给爸爸一个满意的回答,可一次次让爸爸的火气不断飙升。
看着小女孩抽泣地蜷缩在角落里,心里不免有些心疼这个孩子。
很多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认为这样是在教育孩子,为孩子好。事实上,这样不但不利于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心理研究发现:父母经常对孩子发脾气,会让他们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会有自杀的倾向。
为了孩子能沐浴在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家长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1、学会自我放松
如果想对孩子发火时,可以让自己先暂时离开一会儿,比如做个深呼吸,学会自我调整放松,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办法。
或是听听音乐,玩玩手机,也可以跟家里其他人聊聊天,出去走走等,让情绪冷静下来,才能更好更理智地处理问题。
2、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作为家长,除了要对孩子克制自己的坏情绪外,还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基本规律。
哈佛大学一套关于儿童养育方面的系列书籍《你的N岁孩子》,这是哈佛学者们用了40年的时间来研究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拥有的能力。
而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正是不了解孩子,对孩子要求过高,达不到期望而生气。
3、让孩子知道你的情绪,了解你的想法
克制情绪并不是等于压抑怒火,对孩子的错误放任不管。相反要直接向孩子阐述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他的行为让自己很生气。
比如,孩子总是喜欢将东西乱放,丢三落四,做事粗心大意,总是让父母来收拾残局,心里不免有些怒火。
你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并直接建议孩子应该怎么做。要让孩子知道,你发火是因为孩子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说到底,发脾气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它只会将你的情绪引爆,让你的言行瞬间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器。
我们可以发泄,但必须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能只顾自己一吐为快,要学会好好听话,给孩子机会,孩子才能好好说。
刻意感动没用
刻意感动孩子,也是很多家长最常用的一招。
其实这种方法只不过是家长的自我感动罢了,对孩子不仅不管用,反而还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压力。
知乎上有一个90后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9岁的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吃肯德基,按照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肯德基的消费算是比较高的。
而且每次去吃肯德基,父亲总会对他说:“你看我对你多好!这么贵的汉堡,我们自己都舍不得吃,就只买给你吃,你以后得好好报答我们!”
网友也因此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一度认为自己不孝,心里的罪恶感也越来越强。
打一巴掌又给一颗糖,美其名曰我爱你,实际上是对孩子道德绑架。
很多孩子都非常讨厌父母说这样的话,看上去是为你好,其实是父母控制欲强,擅自作主,强迫孩子做一些自以为对的事情,欲想用自己的付出和爱来让孩子感到内疚,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对孩子的爱也毋庸置疑,但是这种爱的方式只会逼得孩子透不过气,产生一种深深的束缚感。
做为父母,与其自以为是地去控制孩子,不如选择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和尊重,相信孩子有选择的能力,也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成长。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
拥有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自由和尊重的孩子;而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不仅感受不到爱,还会失去自我认知和自信。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为此倾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但无论父母有多正确的教育观念,最重要的还是得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