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网】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使得学校、学生、家长纷纷谈“暴”色变,也使得两会诸多代表将视野投向此处,纷纷建言献策,为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
综合看来,更多的意见是从法律角度入手,加大校园暴力事件的惩罚力度,以此来威慑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
但是,纵观多个校园暴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这种心理问题已严重到成为了一种心理疾病。
合肥少女拒爱遭毁容案 缺乏父母关爱
这起案件的嫌犯陶汝坤,因“求爱遭拒”,在同学周岩的家中,将周岩兜头浇上打火机油后点燃。事件的结果可想而知,周岩毁容,一生被毁;陶汝坤锒铛入狱。
先不论这起案件最终的审理结果是否公平,我们更需要深思的是:为什么年仅16岁的陶汝坤会有如此过激的行为?
细梳整个案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双重性格的陶汝坤:时而暴戾,时而温柔。
言语不和,会引得陶汝坤拳脚相向;乖巧听话,会温柔以待。
从陶汝坤的成长轨迹来看,他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因父母忙于工作,陶汝坤自幼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而隔代教育的局限性,也助长了陶汝坤的暴戾性格,从而酿成了惨祸。
所以,心理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时期尤为重要和关键。
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原因,心理和生理都会经历很大的改变和转化。外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介入和引导会积极地助推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的产生。
家庭教育。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多以朋友间聊天的方式了解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给予他们有用的建议和意见,切莫以说教甚至是打骂的方式面对孩子青春期时的种种叛逆行为。
学校教育,切莫重分轻德。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由专业的心理老师介入学生心理成长阶段,引导学生健康心理发展。
自我意识。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会引起青少年的种种不适:自我反感、自我否定、情绪易于失控等等会长期伴随青少年成长,所以,需要青少年勇于面对现实、适应现实;和周围人形成良好的关系,融洽相处;充分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己种种利于成长的改变。
总之,防止校园暴力事件,需要多方面、多手段的介入和控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