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欢旅游的人的朋友圈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第一句话容易理解,新疆地域辽阔,16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近六分之一,可为什么“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新疆”呢?
我们先从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一段传奇说起。
班超与喀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曾在喀什停留。那时,喀什名叫疏勒,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那时就已经形成一座疏勒城,城市已经形成交易的市场。所以,喀什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不过,因为是出使,张骞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很短。
到了东汉,又有一位传奇人物来到喀什,他的名字叫班超。当时正值东汉的多事之秋,匈奴势力又起,丝绸之路受阻。班超主动提出出使西北,“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41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即代理司马),后委派到新疆。经过长途跋涉,班超在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沿着丝绸之路南道,经鄯善、和田,最终抵达喀什,并在距离喀什40多公里的地方住了下来。
早在班超出使西域1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就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新疆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由于新疆地域辽阔,所以,西域都护府的政治、军事核心有两个,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和西部的喀什、龟兹(今库车)一带。
从地理位置看,喀什的南边是昆仑山、西边是帕米尔高原、北边是天山、东边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发源于昆仑山的叶尔羌河流经喀什,形成了依山傍水的喀什绿洲,生存环境良好。
帕米尔高原就是我国史书上所说的葱岭,是丝绸之路向西必须跨越的障碍。所以在古代,从中亚、西亚甚至遥远的地中海西来的商贾、旅行者经过千辛万苦,翻越帕米尔高原后,一定要在喀什进行休整,然后进入新疆腹地,最后进入中原地区;反方向,准备西去的商贾也往往在喀什稍做停留,做好翻越帕米尔高原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这就使喀什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新疆最早的国际贸易商埠。要想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必须保障喀什的安定。
据史书记载,班超前后在疏勒生活17年,主要做了几件事:第一,重新使喀什、龟兹一带归附汉朝,恢复丝绸之路畅通;第二,帮助喀什当地发展农业,向喀什传播中原文化;第三,加固喀什古城。
公元91年,由于功绩卓越,班超被朝廷提拔为西域都护,迁移到龟兹办公。当他要离开喀什的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舍不得,甚至抱住班超的马腿挽留他。后来,班超在龟兹又驻守了13年。直到70岁(102年),他自觉年事已高,向朝廷上书“但愿生入玉门关”,得到允许,从玉门关进入敦煌,回归中原。
班超的事迹得到了后人的一再颂扬,如唐朝诗人戴叔伦所作《塞上曲二首》其一:“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