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凤凰星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丨钟坚 编辑丨崔世海
4月26日,浙江省防疫用品出口认证专家组甫一进入会场,台下一众口罩生产商的目光就齐刷刷地聚焦在他们身上。
这些口罩生产商,是义乌一些转产口罩的中小企业主。数月前,这些人还是袜子批发商、餐饮店业主、模具厂老板、药店老板等。疫情发生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卫生防疫用品的生产商,有不少人已在前期生产、倒卖口罩中发了一笔小财。
受义乌市场监管局邀请,他们来参加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组织的防疫用品生产企业出口认证现场培训对接会。这是国内首个地方政府组织的线下培训对接活动。领队鲍振鑫是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常务秘书长,随行的培训专家班底也堪称豪华,都是欧美权威认证机构的在华代表。
“投入太低,有钱的扔个几十万,口罩生产设备随便买,原材料也不贵。”义乌市场监管局一位行政监管人员这样形容当地一窝蜂生产口罩的热情,“义乌老板都指望着像以前指尖陀螺一样,一个爆款出来,大家都做,几个月下来,钱赚到就收手。”
现在情况变得有些不妙,仅义乌当地生产口罩的厂家、作坊就有300多家,全省多达上千家,连“快递之乡”杭州桐庐县都有40多家口罩生产厂家。困境随之而来,企业主生产的口罩开始大量压仓,无法运送出国门。
欧盟消费保护机制近日接连对中国制4项口罩产品发布“严重警示”通报,强调过滤能力不足,除不符合欧盟标准外,还存在感染风险。而针对加拿大所称的百万进口口罩未达标,中国驻加使馆称正在核实。对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政府政策收紧已日益明显。
“在座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都走过弯路。”鲍振鑫表示,蜂拥而上的结果便是行业的混乱踩踏,国内防疫用品市场已趋饱和,国际市场对不遵守规则的自然无法准入,加上认证中介浑水摸鱼,必然有一批中小企业主会自食苦果。
“只知道市场需求很迫切,却完全不懂行!”
风险的苗头,3月份就开始出现了。
鲍振鑫说,3月份,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看到浙江众多民企纷纷投入口罩生产,就感觉不对劲,但当时疫情还比较严重,无法面对面交流。于是,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委托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成立防疫用品专家组,专门开设了浙江网上认证大讲堂。
专家组成员连续做了四场关于防疫用品的直播课,光口罩就做了三场,还涉及到额温枪、呼吸机、防护服等。“网上直播课堂开启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来问:我这个产品要出口,欧盟CE认证标准是怎么样的?要找哪些机构去认证?我的证书是否有效?”鲍振鑫发现,光网上科普,企业远远不解渴,必须把这个课搬到线下来。
专家们花了不少时间筹备,连续5天走访了10个地区,几场培训做下来,发现情况有些严重:几乎大部分的口罩生产企业都是盲目跟风,既不清楚欧盟诸国对口罩的定义,对口罩出口的生产技术标准也完全陌生。
来义乌之前的一场专场培训会上,专家组问台下培训者:“在欧洲国家,哪类口罩属于医用?知道的请举手。”台下100多号人,只有两只犹豫半天举起的手,其他人坐在那里一脸懵懂。“连基本定义都搞不明白,出口这条路怎么走?”
大多数做口罩出口加工的企业主,“只知道口罩市场需求迫切,却完全不懂行”。与国人理解有着较大偏差的是,在中国,口罩分劳动用品、一次性医用口罩、外科专用口罩等,而在欧洲,只分个人防护用品和医用口罩两类。
“类似N95这样折叠或碗形的口罩属于个人防护用品,国外称‘呼吸器’,其余的都是医用口罩。”专家组说,两种不同属性的口罩在欧洲和美国有不同的生产标准认证体系,出口欧盟的个人防护口罩,需要获得欧盟的CE认证证书,遵循EN149生产技术标准,而该标准下面又有FFP1、FFP2和FFP3三个类别。针对医用口罩也分为灭菌和非灭菌两种,欧盟采用EN14683标准。
出口产品的CE认证是进入欧洲市场的一张通行证,但欧洲的CE产品认证体系如此复杂,甚至连产品认证专家也只能说清楚某一类的认证标准业务线。不同产品认证的门槛和标准都不一样。美国对个人防护口罩,也有自己的检测认证体系,比如医用口罩,必须取得美国FDA注册许可。
“一转产做口罩,就完全蒙了,来之前大脑一片空白。”参训者甄女士的企业之前从事服装加工,以美国客户为主,疫情蔓延后,服装加工就停了,为了让企业和员工找到出路,改行做口罩呼吸器KN95。一堂课下来,甄女士觉得,政府组织的专家做的培训很及时。
能理性接受口罩生产出口知识培训的却不多,大多数刚转行的企业主简单粗暴,无暇聆听专家讲述,只是简单粗暴地问专家,“我的CE认证要怎么做?需要准备什么?甚至问你能不能帮我承包做这一切。”专家组面对的口罩生产商情绪普遍非常急躁而又焦虑。
认证培训会成了证书鉴定会
纷繁复杂的欧盟和美国认证标准体系,是横亘在众多中小企业主面前的一座座大山,他们急欲抓住商机。义乌的一些口罩生产商普遍预测,口罩利好就在这两三个月里,过时不候。
鲍振鑫经常收到各地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发来的图片,帮企业询问证书真假。浙江省内几场专家对接会间隙,差不多成为帮企业主识别各种证书的鉴定会。
浙江省防疫用品专家对口罩生产商进行专业培训
欧盟CE认证的标准流程时间在4至6个月左右,且需要欧盟授权的认证机构专家到中国现场审核,目前疫情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可能现场审核。企业主手里花色、形态不一的CE证书几乎都是速成的,“有的一两周,甚至几天时间就到手了。”
“疫情后拿到的所谓CE证书,全部都是假的。”鲍振鑫说,他见过最普遍的那种假CE认证证书,是一个国内机构对申请企业的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审核,然后出具了一张证明,这张证明书上印有CE标志,“其实懂行的都知道,真正的CE证书并没有这个标志。”
有的发证机构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欧盟授权的认证机构,但企业主不知道的是,这家认证机构并没有获得医用口罩的生产认证体系授权,“相当于工商注册给你一个领域可以生产衣服,但没有授权可以生产鞋子。”
鲍振鑫遇到的一位企业主,自认为入行了,申请欧盟的非灭菌医用口罩认证,缴了15万元认证费用,拿到了所谓的认证证书,其实欧盟非灭菌医用口罩,是无需公告机构出具证书的,只需要企业做自我声明就行。
最惨的是,有的证书什么都不是,只是中介机构通过某个实验室提供的一张英文的产品标准体系说明。企业主花了几万元买了这张证书,对接了海外客户订单,兴冲冲地买了口罩机,加班加点开工生产口罩,结果发现通关根本不认,产品运不出去。
不只是欧盟的CE认证造假,在诸多认证被骗的案例中,鲍振鑫见过最夸张的,是一家企业花了7万美元,买了一张写有FDA标记的证书,证书上还像模像样地印着老鹰的图像。而事实上,出口美国的口罩等防护产品需在美国FDA进行注册认证,取得相应注册号码,但FDA一般只给申请人一份回函,不存在所谓的FDA证书。
“太多人没有专业知识,就很急躁地投入去做了,甚至这张做的不行再做一张。”很多企业老板向鲍振鑫诉苦,一张假认证证书,花了好几十万。很多认证培训机构跟企业方签署的合同也为自己留下后路:不完全保证企业产品能顺利通关。
“口罩此前是小众产品,海关部门对这类产品的检测并不严格,早期企业拿着那些乌七八糟的认证证书,有的也能混过关。”一位口罩产品认证专家透露,前期大量劣质口罩运出国门,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声誉。
4月,国家卫健委专门下发通知,公示了在中国境内具有防疫产品CE认证资质的机构为9家,其中8家具有医用口罩或个人防护口罩CE认证资质,同时具备医用口罩和个人防护口罩CE认证资质的有3家,3家都是国外机构。
也就是说,对于口罩产品来说,只有这8家认证机构颁发的CE认证,才是合法有效的。但多达数万家口罩生产企业中,明白并走这条路径的凤毛麟角。
半路转产口罩生产商,多数已无出路
进入4月下旬,海外对部分中国产防疫用品质量的质疑,使得政府明显收紧对防疫用品出口的监管。有关部门近期明确,生产出口医用口罩企业必须具有医疗器械许可证,同时海关对出口的医用口罩列入法检目录。
仅仅一张医疗器械许可证就堵住了大多数从纺织行业转产口罩的生产企业,大批转产企业上下两难,既无法做CE认证出口,也没有专业许可证的护身符,这或许意味着,口罩出口的路已走不通。
“我们做专业培训还有一个目的,是想明白告诉这些中小企业主,眼下大势已定,你们是不可能(再继续)了,还是早点想其他办法,另谋出路吧。”鲍振鑫有点愧疚,这场专业培训对接时间有点过晚了,“如果早在1个月前,或更早做这件事情,企业或许能按照正规的流程走出去,大家也不会有合同签好、产品运不出去的尴尬。”
北京商人吴伟建4月27日便遇到了他从事口罩出口贸易以来的最大一次挫败。当日他的一批630多万件口罩运到杭州萧山机场后,海关却迟迟不予放行,几经斡旋,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飞机飞走。
卡住吴伟建的是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在4月25日发布的第12号文。该文件明确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特殊时期,为有效支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要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质量监管、规范出口秩序。
该12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需要满足不在市场监管总局提供的企业负面清单上,同时列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企业名录内,要是符合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企业,出口报关时须同时提交电子或书面的出口方和进口方共同声明。
“口罩监管政策每月都在发生变化,普通企业上一个政策还没明白,新要求又来了。”吴伟建上一批货发出是在4月13日,成功将一批共860多万件口罩顺利运抵美国波士顿。而后听闻风声已紧,24日他就开始进行通关前的准备,但政策已然收紧。
严管之下,企业主各显神通,冒险一搏投机取巧者有之。“有的企业主以个人防护口罩的名义出口医用口罩;有的以纺织品的名目出口,因为纺织品不属于医疗器械管控,也不属于个人防护用品。”有认证机构人士透露。
口罩生产商强烈的出口意愿背后是海外疫情对防疫物资的急迫需求。根据《南德意志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为解决德国防疫口罩不足的问题,直接给中国领导人打电话,使中德达成购买30亿个口罩的协议:从4月起,中国的生产商将为德国生产质量和供货都能得到保障的口罩。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负责承担这些口罩的运输。
“原有的流程要拿到资质需要很长的时间,相关国家的监管机构都发布通知或临时规定,开通防疫产品的认证绿色快捷通道,保证具有一定质量的防疫产品能进口。”知名认证机构TUV NORD集团大中华区产品认证事业部总监柯晓东表示,德国联邦卫生部就委托指定了三家检测认证机构,专司中国防疫用品的进口认证和抽检。
疫情严重的美国FDA也开通了EUA快捷通道,目前通过该渠道拿到美国资质的全球有70多家防疫用品供应商。
鲍振鑫表示,这些非常时期的临时措施出台,目的是加速贸易流通,打破贸易壁垒,简化行政手段。跟大部分转产的中小口罩生产企业关联度不大。“采购口罩等防疫用品只限于政府采购,或者说医疗用途和市政人员用途的,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他表示,对转产口罩生产的企业而言,一哄而上发展的冲动错误已经犯下,接下来数月里,只能慢慢品味自己盲目转产发展带来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