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新闻 >

为什么总是有如此让人尴尬的学术撤稿事件?

2020-05-11 14:16
今年4月,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体工具与应用》批量撤销33篇论文,加上该期刊近两年撤下的另8篇论文,总共有41篇论文被撤,其中39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中国。

  因学术不端问题,国内学术圈又迎来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地震”。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体工具与应用》批量撤销33篇论文,加上该期刊近两年撤下的另8篇论文,总共有41篇论文被撤,其中39篇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中国。撤稿理由包括剽窃他人未发表手稿、操纵作者身份、试图颠覆同行评议发表系统、内容抄袭、图像未经允许不当复制。

  这已经不是国内学术圈在国际发表上的第一次集体出丑了。2017年4月,施普林格集团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杂志一次性撤销107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2015年8月,该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

  为什么总是有如此让人尴尬的学术撤稿事件?

  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国际学术发表的评价导向及其丰厚的利益回报机制。每次事关中国的国际发表撤稿文章中,都会涉及诸多知名的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这次集体撤销也是牵涉到国内数十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也就是说,这不是某个单位的偶发行为,而是背后有共通的机制性要素。更让人尴尬的是,其中有些论文还堂而皇之地获得项目资助。

  之所以有这么多单位、这么多人敢于一次次铤而走险,那是因为国际发表背后有极其诱人的利益。几乎所有单位都会对国际发表进行奖励,在国际发表量较少的单位,更是会对此重奖,一篇论文几万元不在话下。不仅如此,国际发表还可以让作者获得职称晋升、人才帽子、科研项目、基金资助等各种好处,可以“一鱼多吃”。

  实事求是地讲,国际学术发表确实很重要,而且,为提高科研水平,为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准,为提升中国科研的国际话语权,适当鼓励国际发表无可厚非,但近些年来确实有些过头了,以至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相互比拼中用力过猛。

  有些人愿意冒险、敢于冒险在国际发表上造假、剽窃、抄袭的因素,当然不只是评价导向及其回报机制,还有大家对国际发表丑闻的习焉不察,以及缺乏足够的惩罚机制。长期以来,不少论文署名单位的态度是,不管你用什么招,只要能发表就行,只要能让单位填到各种表格就行,对于学术圈论文发表的灰色产业链,只要没被曝光没被抓到现行,就充耳不闻。

  就像沸沸扬扬的“韩春雨事件”,单位对石破天惊的国际学术发表竟然没有一点点核查审查机制,就开始向韩春雨怀里猛塞各种头衔和项目,最终竟然是依赖外部力量通过网络打假来矫正,不能不说是一种机制性缺失。而且,从惩罚力度上讲,家丑少外扬,不少丑闻最终不了了之。即使轰动了国内外学术圈的“韩春雨事件”,结论中竟然措辞为“不存在主观造假情况”,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因此,既然有足够大的利益诱惑,再辅以不足够大的惩罚力度,自然会有人想冒险投机。不过,自今年开始,国家对这种情况的系统性、机制性矫正已经启动。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也是在2月,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订并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矫正在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的不良导向。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纠偏的开始,也是落实“破五唯”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原来很多方面的规定都需要调整,特别是单位的落实过程还有消化、理解、修正的过程,但无论如何都应该有行动。当然,也需要保持时刻清醒的是,纠偏过程要避免产生“钟摆效应”,避免矫枉过正。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