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进入今年的“两会时间”后,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极简风”。不仅会期缩短、日程紧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罕见的精炼。篇幅减半,信号却很强烈。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疫情给经济社会造成了客观困难,“紧日子”的意涵就显得尤为深刻。但其实这不是新鲜的说法。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谈了“紧日子”和“好日子”的辩证法: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
观察这个特殊的两会,我们不妨把时间线拉得稍长一点。5月16日出版的《求是》全文刊登了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刊登2018年的讲话内容,有什么用意呢?
首先当然和两会前夕这个时间点有关,更重要的是文章的内容。讲话大多数篇幅,都在强调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疫,正处在抗击疫情的“下半场”。正是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伟大力量,支撑我们熬过最艰苦的日子。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在会场回忆起在武汉抗疫的日子,不禁老泪纵横。虽然距离疫情中心很遥远,我觉得院士的眼泪我能懂得一二。武汉最难的那段日子,我们这些远方的人,有谁没为亟待救治的患者揪心过?有谁没被武汉人在苦难中的人情味感动过?
谁该被铭记,谁该被守卫,答案再清楚不过。
5月22日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下团组”时的讲话中,提及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人民至上”这个概念又一次被置于焦点,实际上也重申了两年前讲话的要义。
敏感的你应该已经发现了,内蒙古这个词在前文中的存在感很强。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人大换届时,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当选的代表。自2018年起,他每年都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这样的安排是有特别用意的,“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这次的团组议题自然会呼应疫情的特殊背景。但团结湖参考(ID:Talkpark)的读者一定知道,习近平在内蒙古有一以贯之的关注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转型。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两次考察内蒙古,这两个方面也是考察重点。
今年也不例外。比如来自锡林郭勒的代表霍照良讲到过去草原上的滥采乱挖时,习近平就格外关切,得知草原将不再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他才放心下来。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敦促内蒙古脱离“羊、煤、土、气”的发展老套路,重视环境保护,找到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到了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成为一个瞩目的关键词,“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今年,“战略定力”这个关键词再一次被提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为什么一再强调“战略定力”?答案不言自明。一来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二来,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内蒙古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的发展模式,不仅破坏环境、不可持续,还滋生了地方政治腐败的毒瘤。生态治理是内蒙古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
在疫情背景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我认为还有另一层含义:尽管疫情冲击下,各地的经济发展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但既有的国家治理思路、发展目标大方向是不会变的。
两会之前就看得出这样的风向。还说内蒙古。早在2月底,国内整体疫情尚未平复之时,内蒙古就开始了一轮煤炭行业的反腐风暴,一直倒查到2000年。而2000年,正是内蒙古煤炭行业开始蓬勃兴起的时候。这么大的力度,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要深挖“污染源”,为高质量发展转型扫清障碍。今年两会召开前不久,习近平去了山西。山西这个昔日的“煤老大”,有着和内蒙古相似的积弊。习近平山西之行的重点,围绕着高科技产业、汾河及“九河”治理、脱贫攻坚等议题。疫情并没有打乱长期战略任务的节奏。
特殊时期有特殊的短期政策,比如扩大赤字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但决不能因为困难而短视,走回牺牲环境换发展、急功近利的老路。在这次两会中,这一点再明确不过。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讲话时提出来要“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特别是要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而不设GDP增长目标,是出于疫情大流行之下国内经济、世界经济的不定因素太多的考虑,也恰和追求科学发展的理念相吻合。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字。传染病爆发时应收尽收、再年老病重的患者也不放弃,是人道主义。疫后恢复期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思路,则是关乎未来、子孙后代的长久之计,亦是人的福祉。一个社会如何对待人,永远是文明的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