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是市场的问题吗?批发市场为什么总给人脏乱差的印象?建设一个干净、卫生、现代化的批发市场很难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专家近日就相关问题接受了采访——
1、批发市场脏乱差原因何在?
纵向比较,这个问题几十年来有所改观,现在新建的环境就比较好;横向比较,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现在城市发展这么快,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批发市场还停留在二三十年以前的状态,那是不行的。
脏乱差问题的客观原因:蔬菜带土,叶子容易烂掉,水产品带冰,融化后会把地面弄湿,海鲜、肉制品难免有味道;历史原因: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场,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及污水处理设施,而经营者缺乏动力对陈旧滞后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2、脏乱差的表象下还有哪些系统性问题?
表象上看,批发市场里物品的堆放、垃圾的处理、现场的清洁等问题确实是比较突出的。从实质上看,它暴露了农副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成熟。
此次疫情暴露了批发市场在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方面的短板。干净卫生,不只是表面的场地清洁,更关键的是供应链层面的全程可追溯。
冷链、物流、检验检疫,以及处于最末端的垃圾处理等,需要一并进行升级改造。
食品从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产品的包装标识中标明生产者、生产流程、产地和公司名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认证标签等。这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也有助于形成一种信任机制。
3、批发市场的管理水平为何提升缓慢?
现在国内不少批发市场仍停留在原始摊商阶段,市场监管还是以收摊位费管理为主。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批零兼营,纯粹意义上的批发市场为数不多。批发市场本身是一个流通的中间环节,承担了集散的职能。要提升批发效率,必须尽快实行批零分离,才能做到快进快出,提高场地和车辆的流转率。
我国人口众多,高中低端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各不相同,批发市场就像一个快速分销的漏斗,以最低的成本将多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聚集起来又快速匹配供给。在这个过程中,批发市场首先考虑的是生存与收益问题。
大多数批发市场长期处于“谁投资、谁管理、谁运营、谁收益”的模式,对于那些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资金又无法快速提高市场运营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信息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就显得发展滞后。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批发市场有一个明显特点:市场上车来车往、货来货去,但见不到很多人。日本、韩国的批发市场实行批发零售分离、商流物流分离、二次批发商代理等运行体制,减少了批发市场的大量人流,节省了资源和空间,避免了道路拥堵。
日本明确禁止在批发市场内的零售行为,农产品销售过程为:先由生产者(或农协、贩运商等)把商品运到批发市场,经过一定的交易方式,将农产品出售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将农产品分散到销售网点出售给消费者。
4、如何建设与现代大都市相匹配的干净、卫生、现代化的批发市场?
我国第一代批发市场的特征是“圈地、圈院子、盖围墙”,硬件设施不健全。第二代批发市场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健全,但功能发挥不完善。第三代批发市场则应该是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科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现代化市场,其升级版就是“智慧农批”。
批发市场的现代化,至少应当包括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
保障供给:涉及批发市场的集散能力,特别是稳定的供货渠道和高效的组织协调,要形成上下游相衔接的完整链条,做到有场有市。
食品安全:建立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等。
稳定价格:要有市场调控措施,保障“菜篮子”价格相对稳定。
环境清洁、绿色物流:推进净菜进城、垃圾无害化处理、使用新能源运输工具等措施。
批发市场的升级再造,要求的不仅仅是市场本身,它意味着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的方向提升管理水平。
农批市场的改造必须加强市场的数字化信息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支付,提高商户对接效率,通过市场内的交易数据、销售数据、客流数据、菜价数据、商户数据、活动数据达到食品安全追溯和商户交易体验的目的,为上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批发市场不仅要加强市场监管,更要重视对以摊商形式聚集而成的平台型交易组织的技术创新。特别是通过数字化改造使流通新技术赋能传统流通组织,不断创新批发交易监管方式,推动“互联网+流通”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