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五五年,太平天国军队东翼,辗转在苏杭一带。由于太平军是农民起义军队伍,军队的组成结构比较灵活,军队的作战方式也比较多变,不少部队都有着类似于游击战部队的性质,加之当时东南一带相对富庶一些,因此一些太平军军队就干脆在占领区实行了军民合住,枣庄的荫余堂,就是这么一处。荫余堂是这一地区黄氏一个分支的祖宅,这个黄氏家族,在清朝中后期已经没有了什么名声,不过在清初的时候,也算是当地一个大家族了。鼎盛时期的黄氏家族,人口数量达到将近六十人,加上老宅子里的仆人和丫环,总人数几乎达到一百多人。这一百多人中的一大半,就生活和居住在荫余堂里。
荫余堂是一套非常典型的苏杭地区富有家庭居住的明清时期的宅子。宅子本身以及附属于宅子的土地,总共占地面积近一千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总共约四百平方米,院落面积总共约五百平方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宅院。宅院建筑严格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的礼制要求,在院落和宅子的风格和布局方面,非常考究。例如,院落的整体形制,是一个巨大的“凹”字,映衬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谦虚”,同时,这种布局形制,也不会给宅子之外的人带来唐突感和冒犯感。又如,宅子周围的院落中,依次分布着不同高度和不同大小的三块草坪,其中有两块副草坪和一块主草坪,三块草坪的分布也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正”与“和”字,显得端庄。
然而,太平军队的到来,曾经一度几乎打破了这座老宅子的宁静,甚至几乎一度让这片地区成为一片废墟。一八五五年八月,荫余堂的堂主黄老先生,收到了一封来自太平军方面的书信,书信的大致意思是,我们太平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贫苦农民的利益,因为这个缘由,农民百姓们也应该知恩图报。最近,太平军大军需要在枣庄一带驻扎,由于军队没有足够的物资用来安营扎寨,因此一部分部队需要暂时借住在民居中。听闻贵宅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宅子,我们原本不想破坏贵宅和宅子主人生活的平静。然而迫于形势,我们又不得不这么做。因此,如果未来的五天之内,有任何前往贵宅的太平军战士,提出借住的需要,希望您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从表面看,这是一封措辞比较谦虚和婉转的信。从实际看,这封信中包含的意思,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是一种委婉的通知。当时的黄氏虽然已经没有当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名望,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黄氏依然是当地比较有名望和财力的家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黄氏家族的掌舵人,不希望太平军借住在自己的宅子里,这样一来,至少会带来三方面的麻烦。首先,虽然当时清朝已经腐朽没落,而太平军确实是一支富有朝气的队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看,太平军代表的意识形态,虽然没有逃脱封建桎梏,但已经带有一些朴素的资产阶级色彩,也就是更加进步。然而对于黄老及其家族这样的普通百姓来说,并不会考虑太多这方面的因素,他们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如果黄氏允许了太平军入住荫余堂,就等于站在了太平军这边。
其次,荫余堂中有许多非常珍贵的古董和文物,一部分是祖传下来的,一部分是后来购买的贵重物品。同时,黄氏在当时还颇有资产。这两方面因素直接决定了,如果黄氏同意太平军入住荫余堂,那么这些军人就不可避免地会与荫余堂里的各种珍奇宝物接触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了偷窃行为,吃亏的只能是荫余堂和黄老,绝不会是太平军。最后,如果太平军入住的话,或多或少都会给黄氏一族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会破坏黄氏家族的完整。况且黄氏一族当时并不知道太平军到底要住多久,如果短时间借住,尚且能够接受。如果长时间借住,后果不堪设想。
带着这种种忧虑,黄氏掌门人给太平军回信,大意是说,听闻太平军在我们这一地区活动,我们感到高兴。太平军代表着我们普通人的利益,我们原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你们暂住的需求,我们也会尽量满足你们的需求。只是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条件,暂住可以,但是必须约法三章。第一,暂住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月。第二,暂住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偷盗行为和破坏宅子完整性的行为。第三,暂住期间绝对不能出现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更不能破坏黄氏家族的完整。以上三条,必须全部满足,方可入住。如果在入住时期内,有任何一条规矩被破坏了,还请大人您带着您的手下,另寻高明。
黄老的回信有理有据,斩钉截铁,然而,太平军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黄老这封信,被当时太平军中一些文化程度高的将领看到,很可能就会答应这个约法三章。然而,当时活动在枣庄一带的太平军,只是一个比较小的分支,其成员组成也没有那么高的文化修养。根据后来的黄氏年谱中的记载,太平军实际上早已经先斩后奏了,在给黄氏家族写信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开赴枣庄荫余堂了。因此,黄老的信刚刚发出去,一些零星的太平军士兵,早已经来到了这里,准备入住了。由此可见,很可能黄老这些信中的内容,太平军根本不知道。
然而这次入住,从事后证明看,是一次有惊无险的劫难,至少对于黄氏祖宅来说是这样。太平军在这个宅子里,既没有一直住下去,甚至都没有住满半个月时间,只是住了短短四天,但就在这短短四天里,却让黄氏一族遭受了很大的挑战。太平军刚刚入住荫余堂时,尚且安分守己。然而在租住的第一个晚上,就收拾不住了。一些太平军士兵,彻夜不眠而饮酒,喝醉了酒就开始耍酒疯。之后的三天之内,天天都是如此。最终,在第四天半夜,不知什么原因,荫余堂的后院突然起火了,当时那些整日闹腾的太平军士兵们,这时候担心了起来。其他人跟着扑火。大火烧掉了荫余堂后院的一座库房,这个库房里面,没有存放什么珍奇的宝物,这些宝物早早就被黄家人转移了出去。但是,黄氏一族认定了这件事应该归责于太平军战士,最终,也由于太平军已经准备转移,便在第二日离去了。就这样,荫余堂逃过了一劫。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荫余堂再也没有了往日那种繁华和气派。进入二十世纪后,许多黄氏子弟都分散到了全国各地,从事不同的工作。荫余堂里留守的人,已经很少了。这种状况,持续到一九九五年。这一年,黄氏家族的后人,认为这所宅子与其留在黄氏自己手中,不如卖掉。因为黄氏当时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维护和供养这座宅子了。如果长期下去,这座宅子很可能最终会越来越破败。于是,黄氏后人决定将这座宅子直接卖掉。然而,由于这个宅子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面积又很大,因此卖价非常高,不是一般老板能够担负得起的。而且,由于当时的荫余堂已经年久失修,对这种级别宅子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不仅仅涉及到金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技术的问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人敢接手这个宅子。
就这样,两年多过去了,依然没有买家敢买荫余堂,最终,黄氏家族的后人,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就决定干脆把老宅子的一些次要部分拆掉,只留下主要部分,再等待买家来买。谁知,当时要卖宅子,无人问津,这下要拆宅子的消息,却传到了万里之外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位名叫约翰-费斯通的商人,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不知他从什么渠道打听到了,中国正好有一座这样的几百年老宅要拆除,于是赶紧通过朋友,联系上了黄氏家族的后人。后来,费斯通亲自从美国飞到中国来,和黄氏家族的后人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了这座宅子的前因后果以及历史情况,他被深深震撼到了。于是,他决定花费1.25亿美元,买下这座宅子,并且将宅子原封不动搬到美国去。要知道,当时的荫余堂已经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不过,这位费斯通是一个有钱人。
他从美国派出了一个专业的建筑团队,又在中国招募了一些人,用了半年时间,对荫余堂的里里外外,进行了详细描绘和测绘,最终在图纸上,还原了荫余堂的每一个角落,又利用当时在美国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这些信息输入了计算机。随后,荫余堂按照一定的编号和次序,被一点点地拆除掉,然后通过远洋货轮,运送到了美国,在美国根据之前的数据记录,进行了重新组装。最终,荫余堂奇迹般从中国大地毫发无损迁移到了美国的土地上。后来,许多华人都闻讯赶来,参观这座宅子,再后来,这里逐渐成为了一个华人聚集的场所,许多美国的华人,都来到这里,甚至生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