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举行新冠疫情防控第45场发布会。北京市外事办在会上呼吁,在京外籍人士,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外出请佩戴口罩。此外,疫情防控期间能不能看牙、看牙是否有风险?医学专家表示,口腔诊疗使用高速牙钻等有喷溅感染风险,非口腔急症建议延后就诊。
120急救热线提供8种语言服务
北京市外事办副主任李辉介绍,北京市重视疫情防控涉外工作,认真做好外籍人士防控工作。市外事办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出英、法、俄、德、西、日、韩、阿8个外语语种的《致在京外籍人士的公开信》,提醒在京外籍人士关注官方信息、增强防护意识、及时就医就诊,消除在京外籍人士的顾虑和担忧,同时编印了1万张图文并茂的中英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海报,张贴在北京外籍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公寓、办公楼宇。
为解决在京外籍人士语言沟通问题,北京为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0急救热线、首都机场热线等提供8个外语语种语言服务支持。市政府外办官方网站开辟“多语种疫情防控专栏”,发布8个外语语种的“每日疫情通报”,通过“北京外事”公众号及时向在京外籍人士提供疫情防控最新政策和信息。
“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形势日益严峻,北京已出现多例境外输入病例,防输入压力陡增。在此,我提醒在京外籍人士,疫情防控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外出请佩戴口罩,注意个人防护。我也提醒我市在海外工作学习的人员,积极配合所在国当地的疫情防控措施,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或参加集体活动,做好自身防护,确保安全。如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求助,并与我国驻当地使领馆取得联系。”李辉说。
牙钻有唾液血液喷溅 可污染就诊区
很多患者关心的疫情防控期间能不能看牙、看牙是否有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刘静明表示,新冠肺炎传播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口腔诊疗使用高速牙钻、三用枪、超声洁牙机等可产生含有唾液、血液的飞沫,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口罩保护,这些喷溅操作可造成就诊区域污染,存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因此患者的担心不无道理。
但是俗话说“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刘静明表示,一些口腔急症,例如:急性牙痛、牙外伤、口腔颌面部创伤和感染等急症,需到医院治疗。口腔恶性肿瘤治疗不宜耽误,也要限期住院治疗。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口腔急症需要到医院就诊,非急症患者可延后择期就诊。
口腔医院在落实三级预检分诊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分区、分级消毒措施,将门诊医疗服务区分为普通诊室、喷溅诊室、公共区域和休息区,患者就诊保证“一医一患一诊室”,避免患者诊疗中的交叉感染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口腔医院挂号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
刘静明表示,按全市统一要求,口腔医院挂号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分时段就诊、实名就医。疫情防控期间,患者可通过京医通预约挂号平台进行门诊预约,复诊患者可以在医生工作站预约。
为降低感染风险,口腔医院安排门诊部人员和各科室医生与要复诊患者一一沟通就诊风险,结合实际病情协商妥善安排诊疗计划,医患双方达成一致。对于初诊患者,充分沟通治疗方案和治疗计划。各临床科室每天安排值班主任解决患者的困难。
口腔医院为患者咨询提供应答服务,并提示患者我院没有发热门诊,如果有发热症状,建议患者先到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提示患者来医院就诊时一定戴上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公交乘客较多要控制进站乘车密度
北京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随着复工复产,进京返京人员增多,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市内公共交通防控指引(2.0版)。
防控指引要求公共交通工作人员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工作服保持清洁卫生。工作人员实行每日健康监测制度。同时,要求对乘客较多的车站实施导流措施,控制乘客进站乘车密度。
他表示,乘客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配合公交管理部门要求,进行体温检测,必要时进行复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不要触碰口、眼、鼻。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的个人,不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做好消毒,如属密闭式/空调式车厢等,应将新风送风量调至最大。日常以清洁为主,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至表面湿润,保持15分钟,不耐腐蚀的表面应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