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新闻 >

马来西亚为什么“抢了口罩却不敢戴”?

2020-03-24 18:03

  截至3月23日,马来西亚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为1306人。随着确诊病例迅速增加,政府实施“行动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持续时间14天,即3月18日至31日。除了出售日常用品的商店、超市、菜市场以及提供人民重要公共服务的单位外,其他商家和企业均被强制关闭,学校也取消课程,目前尚未采取任何网课形式。

  这项行动管制令限制人民外出进行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动,要求大家在家办公,目的是为了控制疫情的扩散,在短时间内找到感染源并进行区域封锁。

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宣布行动管制令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宣布行动管制令

  政局翻覆与疫情袭来下的恐慌

  这次疫情政府采取的政策在网上遭到抨击,原因是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不足。今年2月中旬,马来西亚政治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对民众来说,一切来的猝不及防,许多人都时刻关注着政治动态,进而疏忽了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新政府刚上任没几天就迎来疫情暴发的第一波高峰。对一个相对弱势的新政府来说,要在短时间内整合资源,并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安排与协调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野党势力犹存,再加上人民对新政府不熟悉、不信任的情绪,所以新政府不免束手束脚,对于所颁布政令和发表言论也格外谨慎,因此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问题上也导致了一定的时间延迟。

  早在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当时谣言以及假消息也扩散的比较厉害,引来第一波的社会恐慌。我还记得大年三十的前一天,马来西亚药局和超市的口罩和消毒液都在一天之内被一扫而空,民众也不断催着商家尽快进货。当时我和家人到附近的药局买口罩的时候,店员告知我断货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口罩的价格一下子飙升,并让我留下联系方式以方便预购。

  随之而来的是大多数民众因买不到口罩而开始焦虑,托付他人到其他城市购买,没想到也同样断货。网上比较正规的电商平台如lazada和shopee也有不少商家贴出缺货通知。

  面对不确定的疫情,部分民众难免情绪失控,导致疯狂购买行为的出现,从线下转到线上抢购口罩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反应都是出自于“自我保护机制”,亦是“生存机制(survival mechanism)”,这是人们因为害怕死亡或生病而衍生出来的反应。民众仿佛觉得只要有足够的口罩,就能获得安全感。这是一种认知失调,也有部分原因是政府在疫情防护知识宣传上的不足,导致民众在大量谣言的轰炸下无法理智辨别与思考,进而产生不合理的囤积消费。

  站在社会角度,这是不理想的现象。抢购口罩导致口罩供应不足,更需要口罩的人怎么办?由于口罩价格飙升,不良商家开始贩卖假口罩、劣质口罩欺骗消费者,这种情况的恶化会威胁到社会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由于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升,口罩价格疯狂上涨,3月20日,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口罩限价。

贸易与消费人事务部宣布口罩批发和零售最新顶价
贸易与消费人事务部宣布口罩批发和零售最新顶价

  为什么“抢了口罩却不敢戴”?

  我观察到一个特殊现象,虽然线上线下抢口罩的人很多,但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还是没有人戴。尽管有专家提到不一定人人都需要戴口罩,但是身处人群集中的密闭空间,或者从事大量与人接触的服务业工作的人还是建议要戴口罩的。

  好奇心驱使下,我问了身边几位长辈为什么不戴口罩,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说:“戴口罩好像很奇怪,大家在路上会盯着我看”;“其他人都不戴,我应该也不用吧”。

  由此看来,大家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自己成为人群中的“奇葩”或者“异类”。这其实是在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一个思想观念,即在我们生长的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中所形成的“羞耻心”。比如经常会看到超市里妈妈对孩子说:“不要哭了,很丢脸,大家都在看”,过年派红包会听到长辈互相问:“你包多少?10令吉,哦哦那我就放心了”。类似这种对话我在从小长大的环境里就听了不少。

  换句话说,我们害怕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害怕自己显露出“不合群”的特征,进而被所在的社群排斥。传统的社会观念难以在短时间改变,但是随着疫情的危险程度上升,加上网上的呼吁,大家逐渐也开始意识到把自己的健康列为首位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人开始戴,慢慢就会影响更多人戴上口罩。

  限制令的反效果:群体思维引发人群聚集

  马来西亚在3月16日晚10点宣布行动管制令,18日正式开始实施。17日一早,超市、菜市场就已经人满为患。

  事实上,“行动限制”并非“封城”,杂货店、超市和基础的公共服务机关也不会关闭。不过,行动管制令宣布后民众已经处于慌乱状态,再加上人群效应的威力,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面。

  我个人认为政府在颁布这项指令的时候没有表达清楚,由于大众不了解行动管制令的后续安排情况,所以尽管已经宣布超市不会关闭,但是民以食为天,大家仍然担心超市粮食供应不足。

  民众到了超市看到其他人抢购的行为以及逐渐被清空的货架,会再度增加内心焦虑,与此同时也开始肯定自己先前的假设(粮食不够)。社交媒体上也有民众发布多个实时“抢购潮”视频,原本理性的民众在接受这么多消息轰炸下也开始动身抢购。“滚雪球效应”就这么发生,社交媒体则扮演了加快雪球滚动速度的角色。

  在这种特殊时期,不确定性消息会让大众产生心理恐慌从而作出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群体思维引起了反效果,密闭空间会加速病毒的传播,但是民众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把自己以及其他人置于危险之地。

行动管制令发布后民众急忙买票回乡
行动管制令发布后民众急忙买票回乡

  除了超市,火车站、巴士站和高速公路也引来人潮。一些民众觉得两周时间呆在家,不如当作一次“假期”,趁机回家看父母、亲人。这是对防疫政策的不正确认识,可以看出来有部分的马来西亚人的防疫意识还是比较低的,甚至还有些许侥幸心态。

  3月18日,总理紧急宣布告诫大家留在原本的居所,减少人流移动。许多公众人物也开始在网上呼吁大家“按兵不动”,积极配合政府防疫工作。警方也展开工作,在大街上巡逻呼吁民众赶紧回家,不要四处溜达。

  我认为马来西亚政府在此次的危机处理上缺乏规划性,防疫不仅仅是从物理的角度去限制,我们还要考虑大众面对未知疫情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将决定我们的行为。防疫工作涉及的领域不仅仅只是医疗,还有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关系等。我希望更多人意识到病毒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只有各个领域一起合作才能够将情况稳定下来。

警察在路上呼吁人民呆在家里
警察在路上呼吁人民呆在家里

  经济状态受影响,未来充满变数

  不少企业员工已经开始收到无薪假的通知,收入和失业问题也是民众担忧的事情,担心在疫情结束后自己的工作也丢了。行动管制令期间收入为零,各行各业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型企业,时间一长,它们将无法支撑每个月定期的开销,比如租金、贷款费用等。

  这种悲观情绪蔓延,业界普遍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目前马来西亚国家银行采取降息以及降低储备金率的措施应对危机,促进货币流动性以提振经济,减轻企业负担。政府宣布无薪假人民可申请补贴,满足特定条件的雇员将提供每月600令吉(约967元人民币)的援助金。目前的情况之下,无论是政府、企业和工薪人士,各方都要互相理解和包容,共同面对这场全国性、全球性的灾害。

  这场疫情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变化,包括市场经济、生活模式。以前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竟然会没办法出门,商店强制性关闭,往日的繁华热闹变为空城一般的死寂。但是生活总得继续,而我们也正在适应这种变化。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妥善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休息,反思现在的情形,并为疫情之后的未来提前做好身心准备。

  马来西亚实行的行动管制令能不能在两周内将疫情控制下来还有待观察。目前追踪感染源以及接触链迫在眉睫,病毒潜伏期一般为14天,这两周是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的关键期。

  仍然有许多人因为恐惧被隔离、害怕自己已经被感染而不敢向有关单位申报。如果人们不积极配合,并且外出到人群聚集的地方,这两周的努力将付之流水,而行动管制令延期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网上有不少人谴责部分族群参与宗教活动,我觉得谴责的同时也要思考他们不配合行动管制背后的原因,防疫意识的缺乏和思考模式的差异,长时间建立的观念让他们习惯性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精神依赖,而无法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行动管制生效的第3天,我居住的小区异常安静。早上还有警车在小区内来回巡逻,播放着大喇叭警示人民不要外出。超市和菜市场仍然有不少民众采购囤货,但是已经相比前几天已经少了很多。

  我希望马来西亚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进行有效管制,也要注意除了控制疫情外,不要忽视民众的心理健康状态。倘若人们长时间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所产生负面情绪堆积起来,将十分不利于后续的高度配合与政策的有效实践。疫情防护工作不仅是政府一方的责任,也是全国人民的社会责任的义务,各方应互相积极配合,互相监督、鼓励、帮助,携手共渡难关,守护我们的家园。加油,马来西亚!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