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新闻 >

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不会造成实质影响。

2020-04-02 12:22

  受疫情的影响,一些国家宣布了粮食出口禁令。

  全球第3大稻米出口国越南开始限制大米的出口;作为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的出口也因为“封国”而陷入停滞。

  除了主粮,俄罗斯植物油联盟已经要求限制葵花籽出口;而全球第二大棕榈油生产国马来西亚的出口也已经放缓;土耳其、摩洛哥等也都陆续限制农产品出口。

  一些国家,由于各国的劳动力短缺,并实施封闭边界等举措,导致物流出现障碍,许多国家政府开始囤积粮食。

  国际粮食市场的风吹草动,对国内也造成了一些舆论影响,有些人开始囤货,国内一批农业股也出现涨停,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也卷土重来。

  我们不缺粮

  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首先,这些禁运可以说是情绪性的,并不能持续,甚至根本不能执行。

  因为,很多国家出口粮食是自己产出多,吃不完,主要还是为了赚钱,这关乎企业的利润、农民的收入。

  而且,从全球来看,并不缺粮。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全球范围内贸易最广泛的粮食作物——稻米和小麦今年合计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2.6亿吨,创历史新高。这已经远远超过其在全球的总消费量,预计最终将有近4.7亿吨的剩余。

  再从国内市场看,中国的口粮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

  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

  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而且,中国进口粮食的数量并不多。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所以,即便国际市场上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生产力保障

  从粮食生产力来看,得益于化肥、农药、机械化三个要素的投入使用,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已由1949年的209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472公斤,翻了一番有余,从人均“吃不饱”状态达到不仅可以吃饱饭了,而且多余的粮食还能用来酿酒、饲养动物,进而以供人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化肥、农业、机械的生产,背后都是靠挖矿、挖煤,采油,化工厂、发电厂提供电力等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可以说是工业的一部分,已经非常强壮了。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像红薯这类的农作物,4个月就可以收获,亩产量能达到5000斤,一些高产品种的春薯,能达到亩产万斤。

  尽管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不会造成实质影响。

  另一层保障

  此外,中国人当下的食物结构中还藏着一层保障机制,不至于饿肚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均的肉类消费平均水平是4千克。到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至18千克。到2017年,中国人均鸡肉消费约9公斤,猪肉40公斤。中国人均肉类(鸡肉+猪肉+牛肉)消费约54公斤。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肉是要用粮食去生产的。按照一般折算方式,一斤牛肉需要八斤粮食,一斤猪肉需要四斤粮食,一斤鸡肉需要两斤粮食。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吃的“肉蛋奶”,需要400多斤粮食来生产。

  另一方面,一个人每年需要消耗多少粮食才能生存呢?

  以上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时期的标准推算,一个人一年吃350斤粮食就可以生存,而现在中国人花在饲料上的粮食就有400多斤。也就是说,这400多斤是真切存在于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中的。

  所以,不管从全球市场状况,还是从国内储备、现代农业技术,甚至中国人的食物结构来说,粮食恐慌是完全不必要的。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