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面孔,都折射医者仁心;每一个眼神,都闪耀人性光辉;每一张肖像,都将个人逆行与中国战“疫”定格为永恒的瞬间,成为14亿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4月18日,一部时长20分钟的纪录片《见证》亮相湖北卫视,讲述了一支摄影团队在武汉拍摄医护人员肖像的故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4.2万余名援鄂英雄,4.2万余张肖像照片,此次肖像拍摄项目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李舸带领团队历时近两个月完成。
4月19日凌晨,李舸告诉澎湃新闻,接到这个任务后,他和4名摄影家协会同事于2月20日赶赴武汉,立即投入拍摄工作。之后,摄影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等参与拍摄,一起完成了此次的拍摄任务。
“刚开始没想到能完成这个任务,有很多具体的困难,就想着要尽力,能拍多少就拍多少,但最后还是完成了,这是史无前例的。”李舸表示,他们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而是赋予这些肖像照片精神力量,传递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国家力量。
[对话李舸]
澎湃新闻:能介绍下此次拍摄项目吗?
李舸:
2月19日上午,我接到任务,要为援鄂医护人员拍摄肖像。当时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有3万多人,后来陆续增加到4.2万多人。我向人民日报、文联请示,得到批准后,当天下午就组建了5人团队,其他4人都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员。20日,我们从北京出发,当晚到了武汉。
澎湃新闻:拍摄时要注意哪些?
李舸:
2月21日,我们开始试拍,很快就明确了两个底线:1、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救治、护理等工作;2、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休息。
澎湃新闻:拍摄过程是怎样的?
李舸:
医护人员是4小时一个班,我们就守在医院,他们下班出来后,我们就抓紧拍摄。我们先跟医护人员简单沟通下,他们在A4纸上写自己的姓名、单位,接着就是拍摄。时间都很紧,每个人大概1分钟左右。
刚开始,我们每天在医院待10-12小时,但每天只能拍四五十人。我们就打“时间差”,各支医疗队换班时间不同,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在两支医疗队之间来回拍摄,一天就能拍80-90人了。但要拍4.2万人,这样的速度还是不够。后来,经过沟通,除了在病区拍摄,我们还去医护人员的驻地拍摄,在驻地的医护人员更多,也相对更安全,拍摄效率就更高了。
最初,我们的拍摄团队只有5人,人手远远不够。后来,我们在武汉搭建了60多人的团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地的摄影志愿者,冒着风险志愿出来拍摄,需要极大勇气;二是已经在武汉的媒体记者,他们在工作之余,帮忙拍摄。我们出不了武汉,没法到湖北其他地市去,湖北其他地方的拍摄由当地宣传、文联系统发动人员完成拍摄。
澎湃新闻:所有的援鄂医护人员都拍了肖像吗?
李舸:
经过20多天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拍摄。后面的一个月,主要是补缺,因为前期有一些人员(如领导、专家、后勤等)没有拍到,就一个个去补拍。目前,我们仍在武汉,主要在收集、整理拍摄素材。可以说基本都拍到了,个别漏的会再去补,我们的拍摄目标是100%。
澎湃新闻:为什么拍摄时让医护人员摘口罩?
李舸:
疫情期间,有恐慌情绪,患者和医护人员要形成高度信任的关系,医护人员的每个举动对患者来说,都很重要。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大家都看不到他们长什么样,患者也很想知道。拍摄时,医护人员摘下口罩,患者可以通过肖像照片知道医护人员长什么样子,这对患者也是极大的抚慰,也可让医护人员的家属、公众知道医护人员抗疫的辛劳状态。
澎湃新闻:听说还有自选创作,拍摄了视频?
李舸:
这个没有作统一要求,是我的小团队自己加的。拍摄时,让医护人员说一句话: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我们和医护人员像朋友一样交流沟通,他们虽然只说一句话,但都是真情流露,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舒缓心情的方式。这个环节也特别感人,如纪录片所呈现,很多医护人员说的都是朴实而充满温情的心愿,这也是最为动人的。我们拍摄团队陪着医护人员一起流泪。
再是我在拍摄时留意到,不少医护人员说,最牵挂的不是亲人,而是患者,而且医护人员的手机也有好多和患者的合影。这些合影照片,有的来自工作手机,有的来自患者。我就想到,让医护人员拿出手机,亮着这些照片,再来拍摄肖像,并把这个拍摄主题取名为“你是我最牵挂的人”,这样就生动呈现了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感情关系。
澎湃新闻:纪录片的拍摄是如何完成的?
李舸:
湖北卫视有一个名为“逆行者”的纪录片拍摄团队,他们打听到我们在拍摄医护人员肖像,觉得有意思就过来跟拍。之后,应该也是发现我们的此次拍摄有挖掘空间,就做了《见证》这个纪录片。
澎湃新闻:拍摄期间,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李舸:
难忘的、感动的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福建医疗队的一名男医生,他也在纪录片的片尾也出镜了。当时,他出来较晚,看到几个女医护人员在拍摄,他说拍什么照啊,就去洗澡了。洗完澡后,他看到我们还在,就问你们怎么还没走,我们就说在等你啊,他说那就拍吧。拍时让他说一句话,就是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他说最想回去陪父母过个年,但说着就情感崩发了,痛哭流涕,蹲在一旁的垃圾桶边哭了几分钟。后面,我们问他能不能把刚刚的话说完,他摇了摇手。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此次拍摄?
李舸:
刚开始,没想到能完成这个拍摄任务,有很多具体的困难,就想着要尽力,能拍多少是多少,但最后还是完成了,这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摄影和时代、历史是有紧密联系的,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为敢死队队员拍摄肖像的举动,这时的照片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力量。我们不是为了拍摄而拍摄,而是赋予这些肖像照片精神力量,传递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国家力量。
我经历过非典,曾去过当时的定点医院拍摄,那时的医疗条件差很多,也很困难。这次抗疫,很多医护人员都很年轻,是90后,有些还是瞒着家人上的战场。平时在路上遇到他们,也就是普通人,相信他们通过此次抗疫,内心能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澎湃新闻:这些肖像照片将如何使用?
李舸:
4.2万多张肖像,是珍贵的影像文献资料,肯定会保留下来。因为现阶段还在收集整理,还没有想今后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