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688277)公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亏损幅度扩大。中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094.54万元,同比下降20.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417.85万元,同比下降14.14%。
事实上,天智航中报业绩走低早有预兆。4月26日天智航发布一季度业绩公告称,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715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约2877万元;第二季度营收略有回暖,实现营业总收入4379.09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541.05万元。
在此背景下,下半年公司将进行哪些部署和整改?天智航董秘黄军辉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多地疫情波动,手术机器人销售受到影响,未来随着疫情平稳,加之政策面助力,手术机器人将面向基层医院平稳推进,业绩会随之改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信息发布后,天智航二级市场并未受到影响。8月26日,该股报收13.69元/股,涨幅0.29%,总市值57.48亿元。8月26日晚间,天智航再发公告称,贾相成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并自辞职申请送达公司董事会之日起生效。辞职后,贾相成先生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亏损扩大
8月25日晚间,“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公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094.54万元,同比下降20.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417.85万元,同比下降14.14%;扣非净利润亏损5853.22万元,同比下降22.28%。报告期内,天智航基本每股收益为-0.11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48%。
对于业绩下滑,天智航方面解释称,主要系上半年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复,造成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的验收进度有所延迟。除传统销售模式外,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购买技术服务”模式的业务拓展,在报告期内已实现“购买技术服务”合作模式的投放。
据悉,天智航致力于用智能化的方法重塑骨科手术流程,整合上下游一切相关的技术要素,研发以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打造骨科手术智能骨科平台并推动骨科手术智能平台成为骨科行业的基础设施。
公司成本支出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三大板块。2022年上半年销售费用3305万元,上年同期3246万元,同比增长1.81%;管理费用3142万元,上年同期3608万元,同比下降12.92%;研发费用5164万元,上年同期4669万元,同比增长10.59%。
在产业结构方面,公司实行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经销模式下,公司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由经销商将产品销售到医疗机构,公司负责提供产品应用培训和临床技术支持;直销模式下,公司通过临床交流、学术推广等活动向医疗机构推介产品,实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销售。目前,公司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营销管理队伍、渠道分销体系和临床支撑体系。
此前,天智航2022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715.45万元,同比下降23.8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876.8万元,同比下降17.6%;单季度扣非净利润-3314.29万元,同比下降13.78%。彼时公司解释称,由于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复,造成骨科手术机器人装机验收工作的延迟,未能按计划在报告期内确认收入。
中报披露,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379.09万元,同比下降18.71%,环比增长155.27%;归母净利润-1541.05万元,同比下降8.19%,环比增长46.43%;扣非净利润-2538.93万元,同比下降35.51%,环比增长23.39%。
记者梳理中报发现,在一连串下滑数字背后,研发投入是其中唯一持续走高的部分。2022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84.72%,上年同期为61.12%,同比增加23.60%;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研发费用1.1亿元,占营收比例70.37%,比上年增长48.14%。对此,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研发和创新往往决定着企业未来的行业竞争力。对于高科技医疗企业而言,投入周期长,投资回报慢,持续投入成本高。”
天智航中报称,受益于研发支出的大幅增长,天智航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进程加速,在适应证拓展、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核心部件国产化和耗材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随着骨科手术机器人及配套耗材首次进入北京市医保支付范畴,天智航有望带领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化效率和市场渗透率。
赛道遇冷?
手术机器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医用外科技术的结合对于手术机器人产业十分重要。其核心技术研发、获取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安全性要求高。同时,行业内的企业通过申请发明专利的方式保护自身的技术,对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形成了技术壁垒。
“这类企业需要高额的研发费用支持创新,以便企业在行业内获得竞争力。在此背景下,融资需求相应水涨船高。”刘瑶分析道。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到2021年,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情况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其中2020-2021年投融资热度最高,投资数量达到7起,投资金额达到9.02亿元;2018-2019年手术机器人投融资热度回调,2019年投资数量下滑至5起,投资金额为0.94亿元;2020-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共发生30余起融资;2022年一季度手术机器人行业已发生7起融资事件,其中仅有5起单笔融资过亿元。
2020年7月,天智航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登陆上交所,市值曾经一度高达360亿元。截至2022年8月26日,天智航市值降为57.48亿元。在二级市场遇险背后,有投资者在网上留言称,“一家持续亏损的企业很难撑起股民的信任。”
黄军辉坦言,“由于价格昂贵,医保覆盖度低(目前国内仅北京纳入医保),甚至行业标准从无到有过程中,现阶段手术机器人行业都面临着盈利难题。”
对此,天智航财报中也做了说明,新技术从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和生产,是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系统过程。检验科技创新成功与否,最终标准是市场化程度和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手术机器人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支撑,才能完成科学成果向技术应用的转化,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事实上,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量正在悄然到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6%;预期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并可能于2026年达到336亿美元,自2020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2%。
随着直觉外科携手复星医药入驻上海,未来医疗领域无疑是机器人技术的必争之地。黄军辉表示,“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手术的时间不长,国内企业起步较晚,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于手术机器人的了解和认知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市场需要一定培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