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什么是“农业”而非“工业”?
王营
吕叔湘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指出:语文教育类似农业而非工业。在我看来,不仅语文教育像农业,整个教育都像农业。二者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教育要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生产中,每一粒种子从发芽到茁壮成长,必须具备土壤和适宜的温度、水分、气候等外部条件,否则不管种子多么优良,农民多么勤劳,种子也只能烂在地里,化为泥土。教育也是如此,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科学培养、家庭的感染熏陶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其次,教育是一项讲究奉献的事业,教师只有像农民那样辛勤耕耘,对每一位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才能得到丰硕的回报。农业生产中,一粒种子从播种到开花、结果,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农民辛勤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艰苦的劳动,他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棵庄稼的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需要倾注全部的心血和全身心的爱,以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身心等方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听之任之,任其所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三是教育要遵循自身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科学施教。农业生产中,每一种农作物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获都有各自的规定性,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农民绝不会为了快速提高粮食产量,拔苗助长,随意缩短作物的生长期。
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却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这类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儿,如让幼儿园的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肆意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为了应付考试提前结束功课等等,这些做法不但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教育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多出产品、快出产品,教育只能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施教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四是教育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农民绝不会使用一种固定的方法管理所有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因习性不同,播种季节、所施肥料、浇水时间等田间管理办法也必然各异,农民只有根据每一种农作物不同的生长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才能确保粮食的丰产丰收,从而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食物享受。
同样,学校也不是工厂,也不可能按照同一规格、同一生产流程制造标准件,因此教师也要向农民那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基础,充分挖掘其潜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对此,叶圣陶先生有过类似的论述:“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们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