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教育 >

教育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2021-02-27 19:42

这是一组被历史记住的数字。

历经8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这是一个被世间惊叹的奇迹。

占世界近1/5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贫困之地沧海桑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愚公移山之精神、精卫填海之勇气、砥砺实干之行动,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抖落一路的征尘,回望脱贫攻坚这场波澜壮阔的命运之战,回望我们为之自豪的成绩单:

“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

贫困地区学校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效显著;

定点联系滇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教育特色鲜明;

脱贫攻坚主战场成为立德树人大课堂;

教育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又以在脱贫攻坚之战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改变着奔腾的中国。

人民至上:脱贫攻坚牢牢坚守的内在灵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得到充分实现。从腥风血雨中诞生,中国共产党立志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

但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脱贫攻坚何其难也!但这难不倒中国共产党,难不倒中国人民。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中攻坚克难的旗帜和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系统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尽最大努力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期盼;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外部帮扶与自我内生能力结合,注重提升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国减贫道路注入了深邃内涵、增强了厚重底气。

“人民至上”的灵魂坚守,是将教育改革成果惠及每个人,脱教育之贫,让人人享有发展权。

当公平的阳光穿越重峦叠嶂,当破旧的教室变成明亮整洁的教学楼,贫困地区学校发生的格局性变化是脱贫攻坚成果最生动的写照。这满足的是贫困地区每一位老百姓最热切的期盼,点燃的是每一个孩子实现发展的希望之灯。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有学上”是起点公平。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20多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是“一人一策”精准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突出成果。“上好学”指向教育提质。乡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以及万名教师援藏援疆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好校长好老师跨越山海,扎根乡村,倾情教育。孩子的上学路越走越宽,老百姓的发展路越走越顺。

“人民至上”的灵魂坚守,是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以教育之力增进贫困地区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摆脱贫困的方法也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教育在脱贫攻坚路上为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就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精准扶贫贡献出无穷的教育智慧。

语言不通,陷于闭塞。“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推普脱贫让贫困群众首先有了走出家门、沟通交流的可能和意愿。高校扶贫把最先进的科技智慧注入农村发展的血脉中,形成“造血”致富的“中国方案”。“职教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赋能强技,让贫困地区的人民身怀一技之长,投身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浪潮中。致富需要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让贫困地区奔小康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生活需要医疗保障,教育实现了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一名本科医学生的全覆盖……总结脱贫攻坚的伟大经验,增进贫困地区人民福祉的教育力量有目共睹。

“人民至上”的灵魂坚守,是牢牢依靠人民的力量,教育感召一批又一批脱贫攻坚者前赴后继。

雪域高原、林海茫茫、山里江边、大漠边陲……8年弹指一挥间,教育系统已累计30多万支教教师和挂职干部,近百万特岗教师,每年200余万名大学生,将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他们有的是党员,有的是民主人士,有的是普通群众,只是人民当中的普通一员。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计时滴答作响,他们分秒必争,以亲身之行动留下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扶贫故事,甚至把生命留在扶贫路上。

奋斗实干、团结协作、爱党爱国、担当奉献,在这场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教育战线的扶贫工作者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感召一批又一批脱贫攻坚者前赴后继,凝聚起包括公益组织、爱心企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内的巨大力量协同助力,诠释着党心民心的同频脉动。

把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所想、所需,作为教育脱贫攻坚之所急、所向。正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奠定了教育脱贫攻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也展现了教育战线的新时代风貌。

扶智扶志:脱贫攻坚彰显教育力量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再依靠先前的粗放模式,必须寻找更加有效的办法。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2014年,中国仍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减贫边际效应不断下降,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6年之后,我们党领导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靠的是人民至上,靠的是上下一心,靠的是教育力量。教育,在激励人心也在精准发力;教育,在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之时,也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脱贫攻坚中的教育力量,蕴藏于方向清晰。脱贫攻坚,如同开启一次穿越贫困的伟大航程,方向正确才有望顺利抵达终点。

“扶贫必扶智”“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扶知、扶智、扶志,教育脱贫攻坚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既要送温暖又要送信心,既要扶教育之贫又要通过教育扶贫。

扶贫不再是简简单单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升级配套,而是从人开始,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富能力。脱贫攻坚伟大胜利,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教育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为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重要保障。

脱贫攻坚中的教育力量,体现于路径精准。脱贫攻坚伟大胜利,背后是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是精准施策的科学路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以教育激起奋进之心、赋予自强之力,用教育予以精准帮扶。建立贫困人口动态数据库,向52个未摘帽贫困县发起全面总攻,啃下了最为难啃的“硬骨头”;向贫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医护人员,输送急需的技术人才,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教育成为强大的扭转之力。

“芳春阁外茂林中,池上新桥路径通。”一县一策、因人施策、精准施策,从提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到“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从旅游扶贫、文化扶贫到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相结合,以教育为引线的脱贫攻坚凝聚出经得起检验的中国经验,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从此写就。

脱贫攻坚中的教育力量,迸发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引领作用,为创造历史伟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脱贫攻坚战中,包括《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在内的200多个政策文件,明确了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依靠制度创新,脱贫攻坚激发了贫困人口创新创业内生动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化解了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存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为贫困人口和地区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更是方向的胜利、路径的胜利、制度的胜利。

使命担当:教育人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

脱教育之贫,靠教育脱贫,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宝贵经验。不管是控辍保学,确保“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顺利实现,还是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带动群众摆脱贫困、发家致富,都离不开人的努力。

这种努力,是教育战线以师者不怕牺牲的奉献坚守教育为民的初心。

感动中国2020颁奖晚会上,63岁的张桂梅伸出一双贴满膏药的双手,令人泪目。12年来,张桂梅怀着帮山区女孩改变贫困命运的办学初心,无私奉献,把1800多名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校园,诠释了师者之大爱、之大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被称为“蘑菇院士”,40年来他怀揣着食用菌强国梦,矢志产业兴农。古稀之年李玉仍然率队深入河北阜平、安徽金寨、贵州铜仁等深度贫困县,带动数万农户斩断穷根,脱贫致富,书写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一些教育工作者,牺牲在教育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虽再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却永远流传着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作为高校驻村书记、扶贫校长……帮助村民通水通电、修路搭桥、上项目促发展的故事,被贫困地区人民所牢记,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上,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

正是这些闪光的个体,正是他们满腔热忱的赤子情怀,在控辍保学、教书育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上的孜孜以求、无私付出,浇灌出教育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

这种努力,是教育战线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勇担时代重任。

教育战线通过直属高校定点帮扶、高校对口支援、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等方式,打响了教育脱贫攻坚战。一声令下,教育部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强化智力扶贫,聚焦科技扶贫,用产业带动发展,培育乡土人才,补足发展短板,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路;直属高校之外,是30多万名支教教师和挂职干部扎根扶贫一线,在控辍保学路上奔走,带领老乡们战胜贫困;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乡村学校,还有近百万特岗教师同广大乡村教师一起,努力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

这种努力,是教育战线以团结协作、构建教育大扶贫格局的行动创新实干。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非付出艰苦努力不可,非多方合力不可。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即在于,依托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汇聚了教育内外全社会的蓬勃力量,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教育战线广大工作者和师生扎根贫困地区,团结协作,用他们的热血担当,苦干、实干,流汗、流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擦亮和丰富着时代精神,他们不愧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让我们再次重温这几个载入史册的数字,8年间,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华民族的千年之梦终于成真。而教育系统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教育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推动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奠定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教育勇挑重担书写感人诗篇,不畏艰难做出精彩答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教育仍然重任在肩。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以教育之力、知识之光,发挥最持久、有效的扶贫作用,教育战线工作者以及广大师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立新功,教育必将持续擘画中国的壮丽未来。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