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最重视教育,却也最容易在教育上犯错。
长期以来,“打骂吼”是许多家庭教育的常有现象,很多父母持有“不打不成才”的观点,对孩子采取粗暴式教育。他们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
但这种“为孩子好”的行为,却给孩子成长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和身心伤害,每年,孩子厌学、抑郁、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
前几天,看到人民日报文章《家长咆哮式辅导孩子作业违法吗?委员建议立法破解教育》,有关家庭教育法的草案已正式提请会议审核。
常常看到这样的言论: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挨打受骂,也没有人说什么伤害。现在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也未免太矫情了吧?
其实,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受伤害,这是个非常内化的概念,我们是无法看见的。
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人长大后,成为了功利的奴隶。他们变得越来越像一具具冰冷、僵化、麻木不仁的机器,对生活缺乏热情,丝毫没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样。
在无处不在的权力之争中,许多人争强弱,比高低,拜高踩低。就连孩子,也被拉入比较的行列,遭受歧视。只因为他们最弱小无助,怎么对他们,都不用担心有什么严重的反抗和不好的结果。
生活在这种价值观扭曲的环境中,你能快乐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许多人过着痛苦而疲惫不堪的生活,内心充满了各种恐惧。他们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害怕失业,害怕没有钱,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每天不得不躲在自己画好的假面具下假装生活,甚至无法摘下面具,无法正常呼吸。
因为总是会忍不住想跟别人比,但你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总有人比自己厉害,总有人过得比自己好。所以,你总是会很焦虑,总是被各种压力压得疲惫不堪,想停又停不下来……
这些,很多其实是小时候的内心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带来的结果。
02
教育,仅仅依靠“好的出发点”,远远不够。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观念上的问题,把自己心中“为了孩子好” 的教育,演变成了一场又一场对孩子的伤害却不自知?
前一阵子,因为父母收入而歧视学生的肖老师上了热搜。这位老师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而令人担忧的,却是很多人对这件事的评论。
有相当多的人不理解,肖老师为什么要受到处理。他们认为,老师是为了学生好,即便她有歧视羞辱的言语,也是为了刺激学生努力上进,这是个真正负责任的老师。
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的初衷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粗暴了些,表达方式欠妥了些”。
如果针对的是一台机器,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教育针对的是孩子,一群有灵魂、有思想、有感受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出于对孩子的轻慢,尽管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带来了伤害。迎接孩子的,很可能就是一场又一场本不应该属于他的人生灾难。
以肖老师的视频事件为例:
- 这位老师言语中充满着铜臭,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不正确的三观;
- 她对孩子及其家长人格的不尊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很可能会从此变得自卑;
- 老师的言行,对其他孩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这位学生很可能还会因此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羞辱或排挤……
教育,仅仅依靠“好的出发点”,远远不够。还需要专业科学的知识、尊重、爱、敬畏与耐心。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敬畏,敬畏每一个生命,敬畏生命的成长规律。
所有看不见孩子内在感受与成长规律的粗暴做法,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因为认知问题或爱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敬畏之心而导致的自以为是。
03
在成人主导的世界里,孩子有多么弱小无助。可惜,这一点往往很容易被大人忽略或利用。
- 忽略,主要表现在,把成人的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
- 利用,主要表现在威胁、恐吓孩子:“你不按照我说的做,我就不爱你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就连一些长期关注教育的育儿达人,有时也难免地会犯这样的错误。
曾有某大号育儿博主,为了惩罚6岁的女儿没有及时完成她布置的学习任务,周末全家驱车去珠海玩时,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独自留在了广州的家中。当女儿在晚上十点打电话告诉妈妈“我害怕”时,妈妈却利用孩子的恐惧,又给她布置了加倍的学习任务,完成了才回去接她。
当时,这位妈妈博主觉得自己的做法特别好,特别行之有效。她还为此发博文 “感谢自己的心狠手辣”。因为她的处理方式,不仅让女儿在恐惧中完成了妈妈给予的艰巨学习任务,同时,还震慑了另外两个孩子,让他们记住了“只有完成学习任务才可以玩”。
但是,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很可能在女儿的内心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因为她本心并不想伤害孩子,她还坚信这是“为了孩子好”。
孩子最怕的是被抛弃与不被爱,那意味着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感受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存能力。
04
过度施压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与虚弱。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成年人的压力确实很大。这让很多人面对孩子的表现不如意时,很难拥有好情绪。
但我们不知道,成人的情绪失控,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隐性而持久的,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深远的创伤与多方面的负性影响。
当我们把恐惧与焦虑施加到幼小的孩子身上时,孩子是无力承担的。
一方面,孩子还处于自我构建与整合的过程中,他们内在的自我敏感、脆弱而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影响。甚至,孩子的自我随时有被崩解的可能。即便父母没有直接把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受到感染,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与恐惧。
另一方面,孩子本身的心智还在发育成长中,系统机能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调整、适应能力与处理情绪的经验。他们通常会使用分裂的方式,把自己无法承受的情绪体验切割出去。
如果孩子常常在压力、恐惧、痛苦等情绪体验中被迫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精神分裂早期就是这样形成的。
更何况,来自成人世界中的许多压力与焦虑,本不是孩子应该承受的,也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
尽管如此,每个孩子都本能地害怕自己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与要求,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迎合大人,但他们又很难做到。
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目前自己所能达到的能力。
如果这种状况经常出现,会让孩子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状态中,总是感觉挫败,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用”。今后他们遇到任何困难与挑战,都很容易产生无力感与绝望感,习惯性选择退缩和逃避。而自杀,则是最彻底的逃避。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一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或其他原因而自杀。
05
“出发点是好的”,成了多少成人随意控制和伤害孩子的挡箭牌。
不少家长或老师,只要觉得我是为了孩子好,就有了轻慢对待孩子的理由。
一句“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有恃无恐,无所畏惧。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不同想法与做法,不允许孩子反驳自己。
一些家长或老师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孩子只要听话、服从、执行、照做就好了,因为我作为你的父母(老师),肯定都是为你好的,难道还会害了你?
道理是没有错,没有哪个父母会成心要害孩子的。但事实上,这种不自知的控制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却无处不在。
比如那些有条件的爱:
- 当孩子表现不如家长期望时,家长把爱收回;
- 孩子成绩没有按照家长的要求,就不理孩子或冷脸相待;
- 孩子不听话就不给她买她喜欢吃的那种零食等。
这些有条件的爱,都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认为只有符合别人的期待、表现让他人满意了才配得到爱。
“我们为什么不珍视无条件的爱?归根结底是四个字:有恃无恐。不怕失去,也不会失去。无论你怎么打骂孩子,他都不会离开你。”
这是我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一段话。
06
学会做到这两点:
一、尊重孩子的感受与需求,不要处处要求孩子懂事听话。
如果孩子总是被要求听话懂事,长期忽略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很容易成为一个压抑自我、没有主见、不敢反抗、被动服从和迎合他人的讨好型人格者。
或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形成个性固执、叛逆、不信任他人,无法合作的偏执型人格。
马思纯在一档节目中吐露了自己得了抑郁症的经历,因为从小被教育“要懂事、听话,不能自我”,她长期压抑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怕别人不开心、不喜欢自己,甚至上高速度也不敢上厕所,怕给司机添麻烦。如此小心翼翼地活着的她,十几年没有睡过好觉。
二、不要把自己的压力传递给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要怎样报答我?”、“爸爸妈妈这样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要……”等等之类的话,否则孩子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如果孩子没有做到父母期待的那样,就会产生严重的内疚感,活得疲惫而痛苦。今后孩子还会把别人的好与爱当成负担,无法享受人生的幸福。
你要学会去接纳孩子与你的不同,学会多给孩子耐心与时间,学会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掌控感,才会不断拥有前进的勇气与动力。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