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为什么要上学?
社会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如此明显,此问题貌似毫无讨论价值。仿佛每张学校成绩单和课程大纲都在大声疾呼:上学就是学习知识。学生听课和阅读,为的是学习解决特定问题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进而他们要做项目、完成家庭作业以实践新技能,然后参加考试以衡量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多年以后,特定的工作岗位会有相应的学历要求,这一切仿佛在说:“显而易见,没人愿意让没上过医学院的医生给自己看病,也没人愿意开车行驶在没上过建筑学院的人设计的桥上。
笼统说来,学生上学是为了提升自我,特别是着眼于未来的职业。而雇主则十分乐意斥巨资聘请经年累月潜心提升自我的员工。此解释简单、明了,听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毫无疑问,这种解释确实也说明了一定的事实。
但是,我们知道,这并非全部的事实。它也许是父母和老师在校董会上喜欢说的那一套,也许是立法者在签署教育新法案时惯用的说辞。而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场合(在和朋友喝酒时),我们大多数人也不会刻意否认学校也具备其他功能—并非如此崇高的功能。
如此说来,我们在教育方面的“隐性”动机并没有被深埋成功。但是,我们仍会迫于压力,对于能给人带来良好感觉的亲社会动机赞不绝口,如学习等,在公共场合尤为如此。
最近我看了布莱恩·卡普兰卓越的新书《教育的反面案例》(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下面我将结合书籍内容解释为何“学习无法代表教育的全部价值,我们还将为“学生为什么要上学”“雇主为何看重受过教育的员工”提供一系列不同的解释。
学习之谜
要跻身顶尖学府可谓困难重重,而且顶尖学府的学费相当高昂。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不足5%,一年光是学费就超过45万美元,还不包含食宿费、书本费。
然而,似乎人人都可以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免费教育,前提是他们不要正式的成绩单和学位。如果你只是满怀敬意地坐在课堂上参加讨论,按时提交作业,大多数教授对你也好,对其他学生也罢,都会一视同仁。事实上,看到你热切地求学,他们已经倍感荣幸了。
作为本书作者之一的罗宾,事实上早在25年前就在斯坦福大学干过这种事了。当时他就职于邻近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他向研究生院提出申请时,他的一位教授甚至为他写了推荐信。在这方面,斯坦福大学并无不同之处,大多数大学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说顶尖学府的教育经历真的价值连城,那么,为何罗宾可以轻而易举地路课呢?显而易见,尝试这种想法的人屈指可数,根本成不了大患,因此也并未引起学校的注意。
请想一想,一名教师因为坏天气、生病或出差,取消了一堂课结果会怎样呢?渴望学习者理应倍感烦恼才是,花了钱却没有获得自己应得的东西。但是事实上,一旦停课,学生们一般会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同理,对于能够“轻松得A”的课程,学生们总是趋之若鹜,
他们对这些课程并无兴趣,而且这些课程与其职业规划通常也毫无关联。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牺牲了难得的学习机会,而选择了取得学位的捷径。事实上,如果我们让学生们二选一:不拿学位但是获得教育和得到学位却无法接受教育,多数人都会选择学位。
如果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的话,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学生们重视学位却并不一定重视获得学位所需要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这种现象再自然不过了。学位只不过是对他们所学内容进行粗略估量的一种手段而已。
而在获得学位的过程之中,学生因为抵挡不住种种诱惑而走起了捷径。更为令人困惑的则是雇主们对于学位的重视程度。他们似乎只关心学位,而对于获得此学位所要经历的所有学习过程均不闻不问。
对比雇主给完成学位的学生和中途辍学的学生所支付的薪资水平,便可见一斑。倘若雇主重视的是学习本身,他们所支付给学生的薪水应当与学生的在学年限成正比:年限越长,工资越高。
然而,我们发现,雇主更关心学生在最后一学年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否获得最终学位。此现象被称为“羊皮纸效应”—传统学位证书是用羊皮纸制成的,故得此名。
当今美国,学生们在高中或大学额外完成一年的学业,平均可为其余生增加1%的收入。但是,并非所有年级都是一样的。
高中或大学前三年的每年(前三年无法获得学位)平均仅能增加4%的工资但是高中和大学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学生们完成学位的年份,平均能够为学生增加30%的工资。
然而与其他学年相比,毕业季的学习内容并不是特别多。看来,除了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情况,雇主们似乎另有关注点。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足以使其受到重视,即便其所在岗位对正规教育毫无要求。
例如,就拿酒保来说,相对于低学历的同事而言,拥有高中毕业证者的收入要高61%,而拥有大学毕业证者还要高62%。
对于服务员来说,此比例分别为135%和47%。而对于保安来说,数据则为60%和29%。然而高中和大学并没有传授多少对于成为酒保、服务员或保安有益的知识。
为什么雇主愿意慷慨解囊,为毫无用处的学习买单呢?
学生和雇主的行为已然令人困惑。此外,我们从体系层面也找出了可疑之处,令人怀疑教育仅仅只有“学习”目的一说。例如,学校担心教授的许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无用处,而阅读、写作和算数显然十分有用。
但是高中学生42%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的科目,如艺术、外语、历史、社会科学,以及“个人提升”的课程,包括体育、宗教、军事科学和特殊教育。
数学往往更为实用,但是即便如此,许多数学课,例如几何学和微积分学,同大多数学生的未来职业毫无关联。同样,除了将要投身科学事业的少数人,科学课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
我们发现,大学对于不适用的学科也有着相似的容忍度。例如,超过35%的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毕业后极少得到直接应用:传播、英语、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历史、心理学、社会科学以及视觉与表演艺术。
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一些确实找到了对口的职业,但是绝大多数人则不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而言已经紧扣未来职业,但学校中教授的许多科目对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也用处不大。
雇主们普遍认为自己不得不从头开始训练刚走出校门的工程专业毕业生。
当然,生活不仅仅只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高效的员工,而学校则能够令人信服地帮助学生在其他方面实现价值,例如,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或者“眼界开阔”之人。
但是这种观点貌似是站不住脚的托词。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上述之人?对此,笔者深表怀疑。我们自问,“每天6小时安坐教室当真是培养全面发展、眼界开阔的人才的最好方式吗?”
然而,所谓上学是为了“学习”一说还有一点更为令人困惑。事实上,即便学校教授给学生的是有用的知识,学生们也无法长久地记住这些知识,并在往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他们可能会临时抱抱佛脚。
但是,如果若干年后再让他们参加同样的考试,他们的表现并不会比未上过这门课的学生好到哪里去。例如,多数高中生都学过两年外语,但是只有不到7%的成人表示,即便学过外语,他们讲的充其量也不过是“蹩脚”的外语(说得“好”的人还不到3%)。
在综合调查中,仅有38%的美国成人能够通过美国公民入籍考试;仅有32%的人知道原子大于电子,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算出,140加仑汽油,如果每加仑汽油省下005美元,那么一共能够省下7美元。令人惊讶的是,几乎人人都学过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此外,即便我们记下了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我们十分不擅长把知识运用于现实世界。在学校时,老师在课上教授例题,然后布置一道大同小异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多数学生都能够悟出二者的共通之处。
然而,几十年后,几乎没有人能够可靠地辨识出某个来自复杂真实世界的问题同学校的例题具有共通性,然后成功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其中。
学校的拥护者们通常辩护道:学校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或者“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然而这类说辞,虽说令人欣慰,但却经不起推敲。“教育心理学家们,”卡普兰写道,“一个多世纪以来都在评估教育背后隐藏的心智效益。
他们最大的发现就是—教育是狭隘的。一般来说,学生们学会的只是你教授给他们的特定知识。”
另一个制度层面的失败是一直以来,学校都没能运用好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便这些方法已经问世数十年了。例如,一到对学生评级时,他们的学习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尤其是进行正态分布评级时。
家庭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但是对于科学、英语和历史等科目则不然。分散式、多样化和交叉式练习都有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延长记忆和更好地掌握知识。尽管这种学习过程似乎缓慢而艰难,但是成效却更佳。
不过,大多数学校都频繁地给学生评级(通常是正态分布评级),布置家庭作业,而且一个劲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看似学得更快,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推迟早晨上学的时间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业进步,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业。10北卡罗来纳州学区将上课时间推迟了一小时,例如,从730推迟到830,结果学生的成绩提升了2%。“但是在多数学区,至少在美国是改,青少年的上课时间比儿童的上课时间要早。
然而,学习之谜中最为令人困惑的则是教育为国家创造的价值远远比不上它带给个人的价值。数据有些混乱,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端倪。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未来的工资预计可上涨8%~12%。而对于国家来说,总体平均后,每个公民每额外接受
一年教育,其工资仅能增长1%~3%。13如果上学能帮助每个学生提升未来的工资,那么我们期望看到的是每个学生的工资增长在国家层面进行叠加。但是国家貌似并没有因教育自己的公民而获得同样的益处。正如数据所示,效益并未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