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湖南老家亲戚,小儿子4岁时,非常胆小怕事。每次在外受到欺负时,总是哭啼啼回来找妈妈告状。一开始,我那亲戚就带着儿子去找那些惹事的小孩子,软中带硬警告一下。但没什么效果,儿子被欺负的事情还是照样经常发生。
直到有一次,又看着儿子大哭着回来,并发现胳膊都被别人都打肿了,瞬间火冒三丈。立马要老公,做了一把带着钉子的木棍。交给儿子,并命令他,拿着这根木棍去打欺负他的人。并给儿子下了死命令:如果今天你没有拿这根棍子去还击他们,永远就不要回来了!
亲戚的老公一听,怕闹出事情来,立马安慰我那亲戚说:“还是算了吧!都是小孩子,用钉子打伤了人家不好吧,以后要儿子不要跟他们玩就是了。”没想到我亲戚一听,随即把老公训了一顿:“你想以后孩子都像你那怂样,被人欺负了还忍气吞声!以后儿子天天呆在家里不迈大门一步,谁来管我们儿子?”
儿子看着发怒的妈妈,默不作声的爸爸,只好拿着棍子,但又不敢前去收拾比他大的熊孩子。只好在原地磨蹭着不动。亲戚催骂了几次,儿子还是不敢往前“报仇”,于是,答应儿子,跟他一起去,只是躲在背后,必须要儿子亲自动手才行。
随后,小儿子在爸爸、妈妈暗中保护下,壮着胆子拿着棍子,气势汹汹地往一个 “孩子王”的身上打去。别的孩子一看到这现状,立马都跑掉了。而那个“孩子王”躲过第一棍后,正准备脱掉亲戚小儿子的棍子时,我亲戚从暗处走出来,大声呵斥:下次如果再敢欺负我儿子,那就不是棍子了。那就是斧头、刀了。立马吓得那个“孩子王”逃跑了。
从此,那些熊孩子再也不敢欺负我亲戚那小儿子。那小儿子呢,自从拿起木棍朝那个“孩子王”扬起的一瞬间后,克服了心里的恐惧,不再担心,变得勇敢了。
虽然,我那亲戚做法有点极端,但是在农村山区那样的环境里,那些“孩子王”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又管不住。整天不是玩手机游戏,就是到处惹是生非。只要他们不惹出大祸出来,大人都不会当回事。甚至老人还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自己的孙子打得过别人,是一种很有本事的表现。打伤了只需道个歉就解决了。在教育中,难免会让那些熊孩子误认为自己打人是对的。
所以,我那亲戚明白,在农村这样的环境下,也必须要让自己的儿子告别懦弱,胆小,学会勇敢地面对挑战。正如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就用自己小孙女儿的例子作出了回答。
李玫瑾教授的小孙女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被同班的一个小男孩抱起来,再摔倒桌子边儿上,小姑娘头被磕了个包,回来找奶奶。李教授却告诉她,“下次他再不听你的拒绝,还是欺负你,用这种方式伤害你,你就用手去拽他的耳朵。你一拽,他就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做事畏手畏脚。那么如何让孩子由胆小变得勇敢呢?只需三部曲:
第一:找到孩子真正胆小的原因。
在亲朋好友中,我发现胆小的孩子。普遍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其中必有一方为人老实,善良。认为自家的孩子吃点亏没关系。被别人的孩子抓破了皮、打了几拳头、东西被抢走了。都安慰孩子算了,不要计较。但如果自己的孩子伸手要还击别人时,而又马上制止他不要打别人。
而孩子每次受了欺负,心里已经非常难受了,又没有人去为他“撑腰”、帮忙。自己还手还要被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认为是不对的,不是乖孩子了。自己当然感觉生命价值低。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该被欺负,被打压。时间一久,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背锅侠”、“受气包”,处处被别人家孩子欺负。
这类型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父母强势的一方出来重新定义三观,不能再要憨厚本分的爸爸,或者是“善解人意”的妈妈来处理。必须是虎爸虎妈,教孩子如何还击,而且年龄越小越好。
李玫瑾教授认为:3-6岁是培养孩子品格的黄金时期,如果孩子已经3岁多了,就该进行勇敢训练了。
第二:找到适合孩子的训练勇敢的方法和途径。
每个孩子的身心体质、成长环境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胆小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不敢开口表达,怕被拒绝、怕嘲讽、怕遭遇尴尬;
有的不敢参与游戏竞争,担心失败,压力过大;
有的遇到困难,不敢去克服,选择哭泣的方式求助;
有的怕黑,以为魔鬼要来吃掉自己;有的怕高,怕从空中摔下来。
针对以上孩子胆小的几点,李玫瑾教授说,就是两个:缺!练!
孩子为什么不敢表达,不开口说话。因为缺少表达训练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读古诗、绕口令、开家庭会议表达自己的观点、参加各种才艺或者演讲比赛,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为什么不敢参与游戏竞争,意志力弱。因为缺少体育训练。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憋气,克服害怕恐惧的心里。在玩平衡车、单车中,锻炼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在打篮球、踢足球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攻击、防守、团结、拼搏的能力。正如李玫瑾教授说:“我主张孩子4岁左右,就要开始体育项目。凡是厉害的,都是有肌肉的。浑身都是泄肉的,这种孩子天天教育他勇敢,是没用的。”
《论语》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是这个道理。
孩子怕黑,是因为对黑暗的恐惧。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孩子选择在窗帘后面、床底下、衣柜里、被子里面躲藏起来,按理来说,黑乎乎的空间,没一点亮光。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恐怖的。但在游戏的乐此不疲,却忘记了对黑暗的恐惧。玩得多了,孩子就不怕黑了。
孩子怕高,也是同样的道理。多带他去爬山。特别是很多人一起攀登楼梯,孩子就会在乐趣中忘记了高的恐惧。训练得多了,自然就不会怕高了。
第三:提高认知,增加项目的超难度系数。达到王阳明所所说的“知行合一”。
如何提高勇敢的认知,那就是阅读中的培养。如《山洞里的大怪兽》。孩子为什么害怕,就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一开始,主人公以为小火虫、大蜗牛、石像、绳子都是怪兽。心里也由害怕极了、到不怕的成功转变,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了,一切的害怕原来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啊。从而孩子通过 冒险和幻想故事,学会了勇敢、诚实、坚强、快乐。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中的“知”。而行就是实践。有一个6岁的男孩子,之前和妈妈相处多。性格比较文静、内向。在上学时,经常里同学欺负,特别是女同学的刁难,让他非常苦恼。而爸爸的做法和妈妈完全不一样,每天在家和男孩子打架游戏,故意把他按在地上,用可控的力度“攻击他。直等男孩子爆发了“洪荒之力”反击,才松手。
这位男孩子在反击爸爸的过程中,心里也发生变化了。我爸爸又高又壮,我都可以挑战了,我怕那些同龄人干嘛?其实,这些拳头打在身上也不怎么痛,我干嘛怕呀!后来,班里同学再威胁欺负时,他就是一巴掌拍过去。从此,男孩子就变得很勇敢、开朗活泼了。
还有一个父亲,在假期里带儿子去徒步500公里。这个过程中克服了的种种困难,对于这个孩子来讲,是一笔最大的财富。以后的行走5公里,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还有意志力和毅力,都是一个新高度的突破。
孩子胆小不可怕,知行合一的三部曲训练,就可以让孩子变得勇敢。正如柏拉图也说:“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熏陶,你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