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教育 >

中国的生死教育课正在慢慢补上

2021-04-04 19:16
写墓志铭、参观殡仪馆……各大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引起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约20多所高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让学生站在生命终点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死亡观"。
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生死教育

图为"死亡教育课"。图自中国新闻网

死亡教育与性教育同等重要

"死亡教育与性教育同等重要",著名诗人埃里欧特曾提出这样的观点。

生死教育在西方叫做死亡教育,源于死亡学(thanatology)的兴起,死亡学研究的目的是促使人类树立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和观念,有利于人类克服死亡恐惧,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在2019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谈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死亡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死亡事件应对及处理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

而在一些国家,生死教育已得到很好的发展。早在1963年,富尔顿(Robert Fulton)就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日、英、德、法、荷兰等国都在大、中、小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并进行了相关研究。美国是全球死亡教育发展最早和推广最系统的国家,死亡教育在美国已经成为普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社会性教育体系。而英国也强调将死亡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教育或医学人文教育中。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像小学生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在2016年的"追问生命尊严:医学的使命与关怀"的专题圆桌会上谈到,我们从小避讳孩子谈论死亡,了解死亡,但从来没有意识过: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死亡,就很难正确地对待生命。

近些年,校园自杀事件或其他自毁行为已明显暴露出我国许多青少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生与死的问题。究其原因,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宋晔在其一篇《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生死教育》一文中分析到:第一是物质的丰富与无意义感的产生,得到的物质越多,就越发感觉到精神无所归依;第二方面,生存压力的增加使人产生了逃避的欲望;第三,空间距离的缩小与心灵距离的疏远,使学生承受孤独和拥挤的双重痛苦;第四,传统教育的理想化和说教方式,使青少年忘却了生命的原初意义,不懂得生、不懂得死。

对于病人来说,白岩松认为,其实大家很清楚,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疾病是治愈不了的。死亡是一个必然会达到的终点。但在中国传统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念下,医学界探讨"如何让死亡有尊严"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的事情。这不是医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是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中国的生死教育课正在慢慢补上

生死教育很重要,然而,中国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死亡教育几乎还是空白。

直到1991年,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率先开设"死亡哲学"选修课,首次尝试将这门学科形成课程推广入高校。此后,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邹宇华与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分别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是国内高校中较早的一批。目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足仪、北京大学教授王一方分别开设了死亡哲学、死亡探讨类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约20多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生死教育课要给谁上?首先是医学生!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在其一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文章中谈到,生死教育,其名为谈死,实为论生,具有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学生对"生的意义"和"尊严的死"的认识,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并可以有效地帮助临终病人。

王云岭谈,"生死教育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在全体国民中大力推广和普及。"2019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顾晋也提案"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

当然,生死教育不仅仅应该是严肃上的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