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一国认为进口自他国的产品低于本国市场价格并对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时,就可以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可采取加征惩罚性关税等措施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不过在实践中,反倾销措施有时会被滥用,实质上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表现。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贸易救济网查询后发现,1995年至2023年,全球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案总计1614起。排名前三的申诉国家/地区分别为印度(298起)、美国(189起)和欧盟(155起)。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成为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印方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国不断扩大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印度商工部年初曾召开多达十几个部委参加的会议,共同商议如何削减从中国的产品进口,以解决“印中贸易不平衡”问题。消息人士称,印方措施之一就是加大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甚至有一些分析称,莫迪政府打算主动发起一场印度版“对华贸易战”。林民旺认为,印度政策精英秉持过时的执念,认为贸易不平衡意味着逆差一方“吃亏”。还有一些人以为在经贸和战略上配合美国打压中国,就能实现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目标。这些都不符合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5年多,中美贸易额在2022年反而达到创纪录的7600亿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