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冷淡,也导致手机厂商的发布会没那么热闹了。然而下半年,国产手机厂商却突然忙起来了。
先是华为Mate 60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突然发售。“遥遥领先”引起了大众的抢购,以及吃瓜讨论,芯片到底哪里来的。
几个月后,小米14也发布了。而且首发数据也很好。雷军在微博上表示,卖得是不错,缺货严重,在催单。
华为、小米的回暖也可能是个例。
但是,以高通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财报来看,确实有点行业复苏迹象。公司手机业务收入54亿美元,环比增长3.8%,单季度手机业务高于预期。考虑到大部分手机商都会采购高通芯片,所以,高通的数据,基本就是行业风向。
高通还表示,觉得今年四季度市场将停止同比下跌并回暖,手机业务收入将迎来双位数环比增长。
所以,手机行业,是不是冬天已过、暖春而来呢?
01 周期套周期
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要判断手机的春天是否来临,也有标准,得看看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手机隶属于消费电子。电子,意味着是科技产业,可以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爆发性;而消费,则表明像衣服、食品等等一样,会消耗、要更换。
于是,这就为消费电子,形成了两大增长动力:创新周期和更新周期。
创新周期,意味着一个0-1的爆发,继而1-100的扩张。比如手机的这些年的创新周期,就是从传统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完全切换。这个过程从2009年开始,在2016年达到顶峰。智能机的渗透率、保有量、出货量,均达到高峰。
树不能涨上天,爆炸性创新也不是随时可见。但可以看到的是,行业依然会有增长。这个驱动力,就是“更新周期”。
更新周期的动力,又有两种,一种是常规性更换,包括旧了、坏了、过节了等因素;另一种则依靠一些小功能的改进、创新来促进更换。但不管怎么折腾,由于总量处在高位、且不能造成整体性的更换,所以动静也不算大。
创新周期和更新周期的对比来看,前者就像一阵大风吹动湖面,湖面翻涌、阵阵巨浪;后者就像巨浪中的余波,抑或是偶尔有几个石头扔进湖面,激起点浪花。
这几年,手机的创新是在减少的。连著名宏观经济学家任泽平都批评苹果越来越没创新、没灵魂。实际上,且不说手机整体的创新动静小了,更换周期都越来越长了。
根据调查机构 Strategy Analytics 和Counterpoint 的数据对比显示,中国消费者的手机更换周期从28个月延长到了43个月。
所以,站在大周期里来看,手机,依然尚未开启新的创新周期,而只是在更新周期里腾挪。大浪后的余波,余波中的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