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科技 >

媒体人苦劝“乱世别去新加坡”,把张颖炸出来

2022-10-08 23:14

媒体人苦劝“乱世别去新加坡”,把张颖炸出来了。

  我凌晨刚看到那篇文章发出来,张颖的留言被顶在前面,就猜他怕是又要挨骂了。但这回你骂不着动机,因为这番言论没准是张颖的真实想法,几天前,他也发过一条内容完全相同的朋友圈。

  我喜欢这种有真诚的分享欲的投资人。

  这类宏大的价值判断题,只要你试图去解释,即使是精心编辑的文字也会产生歧义,何况是短短的两三句话。而且,其中还存在一个明显的逻辑问题:那些身在新加坡的人,真的都躺平或者是放弃中国市场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除了去退休享受生活的企业主,那些远赴狮城的普通人、创业者、投资人,无一不是抱着求生、谋发展的目的,就像此前的几次外出打工潮,要不是国内讨生活太艰难,谁愿意远赴他乡?

  我在《新加坡为啥突然火了》中描述过三个趋势:一是富豪开家办,当中不乏一些全球级别的富翁;二是有些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创业公司,新加坡都是连接东南亚的桥梁;三是中产移民,环境、教育、高效廉洁的政府,都是用脚投票的理由。

  但新加坡可能是个矛盾的答案。比如,按理说富豪开家办是好事儿,对新加坡来说,至少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他们是怎么做的?先给你放筛子里筛一遍。

  富人开家办,规模要求从500万新币提高到1000万新币,而且需要承诺两年内达到2000万新币,此外,还有一大堆人员配备,投资范围的细则在后头。

  移民和永久居留的门槛也在提高。我的那位朋友已经离开新加坡,去了欧洲,原因就是拿不到的PR和成本高企的生活。

  产业也一样。现在web3.0、半导体可以落地新加坡,但你换个纺织厂试试?

  矛盾点还是在于新加坡太小了。小到只能放弃不那么有钱的富人,小到只能发展那些附加值最高的产业,小到只留那些最能内卷的人。

  这就意味着,新加坡这个市场,一定只对少部分人有价值。因此,新加坡绝非万能的解药,如果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无论是产业还是富豪、投资,其能量边界是十分有限的,都只是东西方、东南亚与世界的一个节点和连接器,是个现实工具。

  做过产品的人都知道,工具的用户粘性是最低的。这一点相信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清楚得很,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在新加坡生活工作过数年的律师,2010年后国内发展速度更快就回国了,她举的一个例子是:新加坡的海商法案子很多承案金额多在几百至数千万,而那时国内动辄数亿的案子比比皆是。

  再说回张颖,细想他那段话,实际上没多大问题。毕竟新加坡加上东南亚,市场也没有中国大,这是事实。

  只不过,那番话态度大于逻辑了。没有人说过要放弃中国市场,就算是web3.0,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人和创业者,不断地在国内“传教”,作为双币基金投资人,想必张颖心里清楚得很,不论是人民币还是美元,这年头募起来都不容易,今年Super return、AVCJ都去了新加坡,那么多养老、捐赠基金、母基金、家办LP,焉有不去的道理?

  而且美元基金光往新加坡跑吗?也不是,欧洲、中东、北美……只要是有钱、能Sourcing的市场,都有他们的身影,背景还是募资难题,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自然是LP们最大的顾虑,但要说因此就不过了,窝在国内跟你卷,那才真叫躺平。

  再有,手里有钱,或刚完成募资的机构,就没必要去了吗?我看也不见得,无论是源于疫情或是业绩,现在都是必须加强与LP沟通的窗口期,《听说坡县9月已经订不到酒店了》一文中这么描述,“这对于管理费来讲算啥?”

  新加坡现在是很热,但真的有人把坡县甚至东南亚看做是中国市场的替代者吗?没人会这么看,只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新加坡恰好具备了种种稀缺的功能,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亟需的工具。

  在此前那篇文章中,我谈过新加坡作为案例的一个意义,就是如何在身处边缘的客观条件下,既能把小日子过好,也让别人重视起来?论吸引眼球,当然要用非黑即白的论点,但要是真的秉持长期主义,还是得有开放一点的视野。

  我不想妄谈现在就是新加坡的极限,但用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中的评论说:“看好新市场不等于看衰主场,这可不是选择题。况且成年人不做选择题。恐怕去东南亚考察上一圈,会让人更加珍惜中国今天的庞大单一市场。”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