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过去半年多时间中草莽生长、狂飙突进的大模型行业而言,《暂行办法》的生效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截至2023上半年,国内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已发布了79个,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对大模型产业生态的探索过程中,数据是必要的生产数据,也是亟待规范的重要环节。律师王晨告诉「市界」:“我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早已在相关法规、规章中有所体现,比如2012年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但是随着AI技术发展,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需要监管层面的不断调整与补充。”
而刚刚生效的《暂行办法》是国内乃至全球,首个对于当下爆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产业发布的规范性政策。
这样的背景下,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随着《暂行办法》生效),8月15日将会迎来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也将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
01 “妙鸭相机”不能拿走用户数据
就在前不久,9.9元生成数字分身和AI写真的“妙鸭相机”火爆全网,甚至出现了数千人排队制作数字分身的情况。但是,其隐私条款中写有用户授予妙鸭相机的授权许可“不可撤销”、对用户内容可以“任何形式任何范围使用”等不当内容。
尽管妙鸭相机开发方此后回应称,原协议内容有误,并第一时间删除了相关条款,这一事件仍引起了用户的担忧。
利用AIGC技术来生成人脸视频甚至模拟人声,用于新型诈骗的案例也曾见诸报端。据公安部数据,截至8月10日,针对“AI换脸”导致的欺诈问题已侦破相关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
AI算法工程师文牧告诉「市界」:“现在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的人脸照片或者视频,成本极其低。理论来说,犯罪分子只需要一个训练好的AI模型和一张受害者的照片就能完成。”
一家AIGC企业的负责人徐亮认为,上述对AI技术的不当运用事件反映出大模型产业的全产业链都亟需规范,“上游例如输入数据的权属,下游例如生成内容的可信、合规等,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全球AI领域都是需要被重点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