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培养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那么学习中国历史,则让我清楚地认识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沉浮,让我对本民族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每每读到唐朝盛世便觉兴奋,战败亡国就黯然伤心,而清末以来的屈辱历史,更令我们这一代有切肤之痛。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士大夫对国家的责任: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士大夫内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担当。我还不断地阅读近代历史、人物传记,深为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的品格折服。在读史的过程中,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是陶冶人格、树立理想最好的资源。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让我们从中看到前人的努力与付出,他们的光荣与痛苦,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为之感动,进而产生精神的向往。这一精神所在之处,就是身份确立的根据。现代人喜欢讲身份认同,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感情,不知自己的生命源于何处,何来归属感?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民族的苦难,何来历史的担当?
从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来看,今日香港一些年轻人对其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出现危机,正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教育出现了偏差。香港过去在中学阶段把中国历史移出必修科,我认为是一场灾难。“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将历史教育的缺失视为可倾邦毁国般严重,就是因为历史能唤醒我们的民族自尊,能够让我们带着钱穆先生所言的“温情与敬意”,庄敬自强,尊重本国的文化,对民族有信心。好在自2018—2019学年始,香港初中中史科成为独立的必修科,所有学生又能较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这对增强香港青少年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大有裨益。
人只有明确知道自己的归属,领悟自己生命的根源,才能真正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有所承担。人归根结底是历史的存在,前有所承,后有所启。学习好中国历史文化,可让大家知道当中事实,用理智分辨是非对错,用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去看问题、思考问题,拥有一种历史的视野和责任担当。
2019年,我担任青年组织“敢言智库”主席,带领一众香港青年做网络节目、办论坛、组织考察团,积极为内地与香港人文交流作出努力。2020年至今,该团体已发表超过300篇公开文章,举办了20余场活动,包括支援抗疫派发口罩、香港国安法宣传、庆回归文化交流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也多次建议推进香港的去殖民化工作,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让香港青少年充分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苦难,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念,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培养港人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合格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