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但广大大学生创业团队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今天上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十三五”期间推进创业教育工作成果,市教委高校学生处处长刘新军介绍,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市级三园)303支创业团队营收接近4亿元,带动就业2217人。
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15年。当时,为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市教委出台了《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提出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以提升就业创业质量为重点,以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构建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和孵化体系。
6年来,一个以“一街三园多点”为标志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建成。市教委通过与区政府、与企业和高校共建的方式,建设了三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良乡园、软件园、理工园),三园孵化总面积达21500余平米,团队容量300余支。本市支持并认定25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为高校分园,孵化面积近6万平米,能容纳大学生创业团队800余支。“一街三园多点”创业团队容纳量达到1100余支,拓展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空间,推进了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
市教委还围绕创业团队的需要,提供了大量有温度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创业园6年来开展了90多次的集中政策咨询,1000余小时的工商注册咨询,300余场的专业培训,300余次导师一对一辅导,超过1600小时的法律服务,124次投融资对接,30多次人才招聘,保荐34家创业企业挂牌新四板,近100次的团队宣传展示和行业产业对接活动,超过1100小时的银行金融咨询服务。“今年受疫情影响,创业园业务受到较大影响,我们还适当延长了团队孵化时限。”刘新军说。
“大学生创业园不仅是孵化平台,也是教育平台。”刘新军举例,2019年,北京有40所高校、千余名师生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体验游学活动,来自河北、天津、内蒙等地的高校师生来园参观学习。“2020年在疫情防控条件下,我们推进网上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共开展了80余场创业教育直播课程,累计观众7万余人次。”
截至目前,市级“三园”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573支,带动就业4427人,园区创业团队参加中国“互联网+”、创青春、创客北京等各类国际国内创业大赛斩获奖项500余项。据统计,创业园已经诞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42家,新四板上市挂牌企业42家,中关村金种子企业5家,中关村雏鹰人才15家,涌现出光子算数、知多星科技、诺禾心康、悬镜安全、阿尔法智联等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创业团队。25所高校分园,作为市级创业园的延伸和补充,在园孵化团队753支,孵化人数4706人。其中,157支团队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金合计2.8亿元;完成社会融资2.24亿元;注册商标及申请专利合计509项;2020年度营业额2.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