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新闻 >

农业“芯片”种子被“卡脖子”了吗?

2021-03-13 17:10

  需要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通力合作

  农业“芯片”——种子被“卡脖子”了吗?一旦发生种子断供的情况,国人就无粮可种了吗?一连串的追问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的一个关键就是种子,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近日,有关农业“芯片”种子被“卡脖子”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行动方案,力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农业农村部第一次部党组会研究的就是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种子被“卡”在哪里?

  种子进出口数据最为直接,也最有说服力。据中国种子协会官网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仅2021年1月1日至3月10日,种子进口记录共1493条,出口记录仅有9条。

  据不完全统计,进口种子的作物包括蕹菜、胡萝卜、南瓜、甜瓜、西瓜、玉米、番茄、大葱、菜椒、黄瓜、莴苣、苦瓜、辣椒、青花菜、西葫芦、菠菜、空心菜、甜菜、茄子等至少数十种。用途主要是对外制种,试验、转让销售等。出口种子作物为稻和玉米,用途主要是大田生产。

  从全年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对外进口种子记录达10873条,出口种子记录为755条。出口与进口相比,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唐仁健曾在全国两会期间透露,种子在“有没有、保生存”这个问题上,立足国内是能够满足的。比如,水稻、小麦两种最基本的口粮,就完全用的是自主选育品种。

  同时,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存在差距。比如,玉米、大豆单产水平还比较低,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60%。蔬菜里的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从国外进口还比较多。

  一位在黑龙江经营数十年种子的经销商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小麦、水稻种子基本都是国产,蔬菜有一些就是进口的。进口种子价格一般比国内种子贵10倍左右,个别品种贵20倍左右,但品质好产量高。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所长杨天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小麦、水稻等大作物,以及我国特色小杂粮等作物来说,“卡脖子”是不存在的,“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是不成问题的”。

  杨天育说,玉米和蔬菜,尤其是一些高品质蔬菜,国外种子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如果说是‘卡脖子’,那应该是卡在这一部分。”

  需指出的是,进口种子种类数量与作物播种面积无必然联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曾提到,国内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种口粮作物品种已完全自给。

  来自黑龙江桦南县的农民技术员孙斌,同时也是一家农业开发企业的负责人。在他看来,被“卡脖子”的作物主要是一些蔬菜、水果、大豆等,甚至还有一些畜禽。其中蔬菜最为明显。

  北京一家饲料企业品牌总监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据其了解,猪、牛、羊等牲畜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种子“卡脖子”的背后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甚至可以说“种地”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赋”,为什么却存在“卡脖子”的隐忧?其背后原因有哪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柴岩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一是在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投入、研究经费、研究力量比国内更为集中。国内的育种研究是分散到全国各单位;二是在技术攻关方面,攻关目标不够精准,而且力量较为分散,没有统一地联合作战,未能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再有就是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没有连续性,有时候投入经费多,有时候投入少。

  柴岩还特别提到,对国内的种质资源缺乏保护也是重要原因。过去外国种业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搜集国内的种质资源。

  种子“卡脖子”背后还有许多深层次原因。柴岩提到,在农业科研领域,育种是基础性研究,几十年也未必能培育出惊天动地的品种。但如果科研人员能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一些文章,不仅可以很快评职称,而且还可以为所在学校或科研单位带来巨大效益。

  柴岩认为,对科研如何评价其实是有一种导向功能。所以许多专家更愿意去做高深的研究,去争相发表研究论文,而不能沉下心来搞育种研究。

  此外,在国家层面,种子法还不够完善,许多作物品种尤其是杂粮,未能受到有效保护。比如绿豆、小豆、豌豆,大麦、燕麦等。有的甚至未能被审定、登记。

  说起种子被“卡脖子”,大豆常被外界视为标志性作物。资料显示,多年来国内大豆产量为1500万吨左右,即使近两年增加了种植面积,但总产量仍不足2000万吨。

  2020年国内大豆累计进口达10032.7万吨,首次突破1亿吨。据此前报道,国内大豆亩产平均约130公斤,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大豆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柴岩认为,大豆大规模进口并不是被“卡脖子”的原因。进口是市场行为,有需求就需要进口。但育种研究不能放弃,不仅是大豆、玉米以及杂粮作物,“甚至所有农作物的育种研究都应该得到重视”。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永忠研究育种多年。他也提到,大豆本起源于中国,而中国对大豆研究也有先天优势,但相关研究做得远远不够。

  刘永忠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种业是一个全流程的产业,至少涉及种源、鉴定、评价、扩增、改良、创新应用六个方面。前五个都是关键,而且也是创新应用的前提,前面做不好,后面创新也无法真正应用到农业实践中。

  他提到,比如种源问题,要善于利用起源中心的种质资源。玉米起源于南美,就需要从南美引进资源进行研究。相反,大豆起源于中国,但国内对大豆的研究,并未充分利用起源地的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孙连军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种子被“卡脖子”原因主要是原始创新性技术和理论不足。

  他提到,以美国为代表的种业发达国家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企业投入研发动力足,投入资金大。而国内种业创新目前是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产、学、研链条结合存在一些薄弱节点。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在刘永忠看来,种子农业翻身仗需要全国一盘棋,全流程的问题需要全流程去解决。孙斌则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首要任务是扶持种子企业发展,扶持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孙斌还表示,地方政府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不管是国企、科研机构还是民营企业,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此外,科研、企业要通力合作协同发展。

  据其观察,目前种子行业存在产业规模发展不均衡、突破性品种不多、科研投入不足、高端研发人员短缺等多个问题。

  孙斌在两会期间提交了相关建议。他认为要在种质资源库建设,育种研发条件建设,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国家级大豆育种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

  其实早在两会之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及了农业种子问题,之后农业农村部做了相应部署。

  比如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提高小麦、籼稻最低收购价,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孙连军表示,“卡脖子”的比喻非常形象,我们被别人用两只手卡住了发展的脖子。那么破解也是“两手战略”。一只手是原始创新,中国农业要想弯道超车必须有原始创新的技术,在技术层面有突破性进展。一只手是“组网”,将国内育种产业单元连结起来,形成整体的研究网络,发挥合力。

  他举例称,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高铁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人、财、物流通更加便捷。种业“组网”可以让资源、技术等要素得到高效配置,达到类似效果。

  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种子“卡脖子”的问题,目前已是农业农村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农业农村部第一次部党组会研究的就是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