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新闻 >

“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首次重要接触。

2021-03-14 16:40

  这几天,一则消息引发不少国际媒体的关注。

  3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消息一出,“首次”,成为报道的关键词。

  路透社评论说:

  这将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中美高层之间的首次面对面接触。

  英国《金融时报》将这次对话形容为:

  自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首次重要接触。 

  第二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再次用到了“首次”一词:

  这是中美元首除夕通话后首次高层接触,也是美国新政府执政以来中美首次面对面会晤。

  首次,意味着开始,也意味着可能性。

  就在一个月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的通话中提到一个细节,“你说过,美国最大的特点是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会往什么方向发展,既要看现在,还要看过去,更要看未来。

  01

  对话之中

  外交部发言人对此次高层战略对话的表述,第一句,就值得注意——应美方邀请。

  怎么理解?谭主先拨通了曾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的电话,这个单位是外交部直属研究机构。

  苏格给谭主打了个比方:

  中美关系,就像一架飞机一直在下滑,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现在双方都觉得,有必要相向而行,采取切实措施,让飞机不再继续下坠。中美关系又到新的十字路口,希望两国关系重回正轨,再启合作。

  “相向而行”的英文是“meet each other half way”,双方在中间找一个点,在那汇合。

  安克雷奇是美国到亚洲航班的“中转站”,跨太平洋飞行时,很多客机都要来此加油。

  而此次会面中,它充当了“中途点”,让双方处于微妙的“外交平衡”之中。

  除却地点,与会人员的身份,也传达出不少信号。

  除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参与会谈的,还有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

  这种“国务卿+安全助理”的阵容,在美国外交史上,不多见。

左图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右图为安全助理沙利文左图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右图为安全助理沙利文

  对于这样的人员安排,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提供了一个关键词,地缘政治。

  顺着这个提示,谭主梳理了宣布对话前后,美国政府的一系列行动,发现了美国的“小心思”。

  3月3日,美国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报告中,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有综合实力持续挑战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以及“21世纪最大地缘政治考验”。

  《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特别是中国,已经迅速变得更加坚决。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将其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对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构成持久挑战的潜在竞争对手。

  3月12日,正式会面前6天,在美国的要求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四国领导人举行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首次峰会。

美国总统拜登(左上)、日本首相菅义伟(右上)、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左下)、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右下)于3月12日进行线上四方安全对话。  美国总统拜登(左上)、日本首相菅义伟(右上)、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左下)、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右下)于3月12日进行线上四方安全对话。

  在峰会结束后,沙利文称,四国领导人讨论了中国带来的挑战。而他,也将参加与中国的对话。

  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此事作出评论,希望相关国家不要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

  美国的“圈子”,越圈越小,目标越来越聚焦,先是从全球范围到亚太地区,还要从亚太地区到日本、韩国:

  正式会谈前3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先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问日本、韩国两国,随后,奥斯汀会继续访问印度,而布林肯,则会前往安克雷奇。

  “这样的安排,就是在强调盟友协调基础上,制定对华政策。”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分享了他的观点。

  其实就在美国国务院宣布对话当天,美国众议院通过了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法案。

  这一法案,也是美国政府“百日新政”通过的第一项法案。美国新任总统就职后的前一百天是其政治生涯的重要周期,在这期间制定的法案,都很关键。

  现在,“百日新政”刚刚有了进展,美国的目光,就投向了中国。

  “我们希望双方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坦诚对话,中方也将表明我们的立场。”

  面对美国的“心思”,这是中国外交部的表态。

  中国的立场,一贯而又明确,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宇燕不久前跟谭主一起参与了一场中美主题相关的座谈会。按照他的话说,这次对话,反映了双方尤其是美国,还是要回归理性,坐下来谈。

  中国对话的大门,永远敞开。

  02

  对话之前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遭遇了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和挑战。

  美方一些人,试图把中国渲染成敌人,阻碍与中国的联系,遏制中国发展。

  2020年7月,美国国务院突然无理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

  当时,美国还在大选。就在同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参与中美智库媒体论坛时,提出了中美关系拨乱反正、重回正轨的建议。

  关键词是三份清单:

  合作清单

  对话清单

  管控清单

  美国大选结束后的第7天,刚刚上任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参加了任职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他用了一个“最”来形容中美关系——今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布林肯说:“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我们未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这并不是一个秘密。”

  具体的论述中,他用了两个关键词:有竞争,也有合作。还特别提到了气候领域的合作。

  同一天,拜登在白宫签署了一份行政令,标题就是:应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危机。

应对国内外气候危机的行政命令应对国内外气候危机的行政命令

  又过了5天,布林肯接受了就职以来的首次电视采访。这次采访中,布林肯又一次大篇幅提到了中国。

  这次采访,除了老调重弹所谓中国疫情“缺乏透明”之外,布林肯竟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挑战”,并且给中美关系做了三个定位:

  对抗

  竞争

  合作

  “竞争”与“合作”之外,多了“对抗”。

  安东尼-布林肯说中国是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

  几个小时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出现在了一场视频讲话中,参与者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成员。

  这个委员会,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见证者,历史上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中,中国乒乓球队首次访美就是委员会负责接待的。

  当着这些美国政商学界名流的面,杨洁篪特别提到了今年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50周年,接着又提供了一组数据,尽管有极端反华派的杂音和干扰,但2020年:

  中美新增友好城市4对,两国友好省州、友城已分别达50对和231对。

  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是,经过几年贸易战,2020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额不降反升,中国又成了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0年,中国再次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额高达5601亿美元。2020年,中国再次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额高达5601亿美元。

  说完这些,杨洁篪直言:

  中美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美利益高度关联融合,一些人出于一己政治私利和狭隘偏见竭力破坏中美关系,是站在历史错误一边,站到了两国人民的对立面,注定是要失败的。

  仅仅又过了3天,美国总统拜登发表了首个对外政策演讲。

  演讲中,关于中国的表述,有两句关键的话。

  前半句,是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者”。

  后半句,则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我们愿意与北京合作”。

  “对抗”不见了。

  该竞争竞争,该合作合作。

路透社:拜登称美国愿意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与中国合作路透社:拜登称美国愿意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与中国合作

  2月10日,上任20天,拜登专门下令成立了一个国防部中国工作组。

  这个工作组的职能很清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分析:

  他们要通过三个月的评估拿出一套新的对华方略,重新评估美军面对中国挑战的战略方针,服务于美国对华总体战略。

  工作组成立后,拜登首访五角大楼时指出了工作组的目的:“应对中国带来的日益增长的挑战,并确保美国人民赢得未来的竞争”。

  拜登政府希望在与中国接触之前与盟友和伙伴 “步调一致”。拜登直言,工作组就是我们将迎接中国挑战并确保美国人民赢得未来竞争的方式。

  有竞争,但合作的趋势也阻挡不住。

  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美国政府的官方刊物《联邦公报》发布的公告,拜登政府将把大约99种来自中国医疗产品的关税豁免延长至今年9月30日,以帮助应对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

  上届政府遗留的“对抗”资产出现了新变化。合作,在一些领域成为了必选项。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与拜登通话时所说,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

  03

  对话之后

  未来,中美要往何处去?

  刚刚结束的两会,外交部长王毅谈到中美关系,多次提到了同一组关键词:抗击疫情、经济复苏、气候变化。

  中美可以合作、需要合作的清单就放在我们面前,包括抗击疫情、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等,我们愿本着开放态度与美方探讨和深化合作。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尽快解除迄今对中美合作设置的各种不合理限制,更不要再人为制造出新的障碍。

  而美国政府,依然在制造障碍。

  本周,一项禁令开始生效——明确禁止向华为5G设备制造出口半导体、天线和电池等零部件。

  听到这个消息,美国的半导体行业可能会忧心忡忡,美国正处在芯焦之中。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约翰。诺弗尔告诉谭主:

  半导体行业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半导体行业深度嵌套、复杂的供应链遍布全球,一枚芯片在生产过程中要环游地球2到3次。

  这意味着,全球供应链中任何一环的堵塞,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危机。

  而中国正是半导体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除了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的生产份额也已经与美国相当。

  美国焦虑的,正是这个。

  对于美国的科技封锁行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宇燕用了一个词概括:规锁。

  美国想用规则锁定中国,包括阻断人文交流,不让中国来掌控一些关键的技术和产品。这样,就可以把中国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这种选择,看起来似乎更有利于美国,但可能伤害的依然是美国自身。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直陈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恶果:

  如果在半导体行业对华脱钩,会令美国半导体公司损失高达1240亿美元的收入,导致研发和资本支出分别削减120亿和130亿美元,并导致美国半导体行业失去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

  脱钩将让一些外国公司的半导体业务“去美国化”,这一做法可能进一步刺激中国寻求自给自足。失去中国客户将导致美国产业损失540亿至1240亿美元的产出,危及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120亿美元的研发支出和13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

  这样的“规锁”并不局限于科技领域。不久前,谭主和美国前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聊了聊。他分享了自己的建议,中美需要重启对话机制。

  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双方有超过100个定期交流机制,但在特朗普政府后期,相关机制已被缩减到不到10个。

  定期交流机制,有望重启。在气候问题方面,重启已在酝酿。

  多位长期观察外交前沿动态人士告诉谭主,应对气候变化,是未来中美合作的关键领域。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美双方将共同主持20国集团一个关注气候相关的研究小组。

美中两国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初步接触美中两国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初步接触

  显然,双方并不排斥接触。

  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告诉谭主,美国计划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天举办全球气候变化高峰论坛。

  “这个论坛的共识,一定是需要跟中国共同探讨的。”

  气候,关乎未来;抗疫,关乎现在。

  一个月前,美国正式重返巴黎气候协定的那一天,美国总统拜登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

  会上,他特别提到,如果世界要战胜新冠大流行,就必须合作。

  然而在这之前,一些美国政客却多次抨击向6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无偿援助的中国。

  对于美国的多面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作了总结:

  面对盟友,美国要借中国的挑战和威胁,扩大凝聚力; 

  面向国内,美国要强调中美的对抗性、竞争性,获得支持; 

  面对中国,美国一方面不公开主张脱钩,另一方面,却要拉拢盟友,对付中国。

  不同于美国的反复横跳,中国对美政策,始终保持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即便,是在遭到无端指责抹黑的情况下。

  即将开始的对话,意味着新的一步已经迈出。

  一次对话,不可能轻易地解决中美之间的所有问题。

  但无论未来怎样,中国想说的,还是那14个字——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