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一定弊大于利,但每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都弥足珍贵。决策者手里掌握权力,请慎之又慎”
古往今来,大部分指示或者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因执行者的过度理解和某些误会,很容易偏离正常航道。
女子800米自由泳预赛
前8名只有3人能进入决赛,1、2、4、5名都没能进入
发泄情绪很容易,不管上了多少次热搜,看客们过了时间就会散去。
规定真正影响到的,还是以这项运动为重心的从业者们。下的是一纸文件,却有人会为此拼了命。
强调体能没有错,作为竞速类项目,突出技术+充沛体能,都是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要求。
技术、体能不可能分割,有好的体能,才能保障技术发挥。
不少优秀的选手,在国内比没问题。一旦放到国际比赛,要比三枪,每枪都得耗费体力,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水平。
我们老是奇怪,为啥这些姑娘小伙,都发挥不出训练的水平。最后关头游不动,动作严重变形,上岸后有种强烈的不适感,老是觉得自己不行了。
良好的体能,才能承受高强度比赛,保持住稳定的发挥和心理状态,降低受伤风险。
技术会形成固定习惯,我们的运动员游了好几年,还想改进技术,难度很大。而体能这部分,上下浮动,有提升空间。
想提高成绩,练体能的思路没错。
归根到底,还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出了问题。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专属的基本特点,当大家能力水平都差不多,就看对这个项目特点的认知和训练细节的把握。
游泳不像田径,出发、水下腿、转身这些环节,都是室内游泳特有的。
不然为啥游泳会有四种泳姿,从50米到1500米都有,奥运会设这么多金牌。每个泳姿对肌肉的发力要求、技术动作都有不同。
让皮蒂来跑3000米,他能跑完吗
年龄、性别、项目,都会影响体能需要的侧重点。即使年龄无相差,同个项目,运动员个体的身体条件,先天就有差异。
此次冠军赛执行的体能评分标准,几乎完全参照国家体育总局在2020年2月下发的基础体能评分标准。尤其3000米跑,这次是很多运动员的绊脚石。
游泳运动员强调柔韧性,身体柔韧,做动作的效果更好,也不容易受伤。但放到田径场,不一定实用。
体育总局的评分标准如何制定,有几个运动项目参照,取样了多少组数据,取样数据的年龄、身体条件是否全面,希望能有一个答案。
在今年2月下发的《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中,提到各项目国家队要发扬科学的“三从一大”训练优良传统,不断推进体能训练创新。
又看到“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传统,我们这些看热闹的人有点哭笑不得。
中国游泳成绩近十年提升,与走出去,外训交流分不开。游泳训练理念,在不断融合改进,我们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方法。
科学训练这个口号,提了许久,又要统一遵循”三从一大“的传统。
预防伤病的前提下,突出游泳所需的专项体能,打破高水平选手的体能瓶颈。高水平运动员,往往需要针对个人,制定训练计划,保障最大能力的发挥,现在就是拿一套标准衡量,没考虑实际。
在游泳中心年初下发的奥运选拔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提到体能测试,而是以奥运AB标排名作为标准,这是比较常规合理的。
年初的奥运选拔征求意见稿
但到了2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通知,体能测试不达标者,不能参加奥运选拔。作为下属机构,运动中心得听从统一命令。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
坚持体能是选拔标准
总局说得很明确,要实现东京奥运会兴奋剂“零出现”。这就是出发点是好,但路有点走偏。预防兴奋剂,下令一刀提升体能就能避免吗。
在国外游泳网站上,反而有评论质疑,不让预赛第一参加决赛,是因为使用兴奋剂。我们可以不在乎这些舆论,但一定程度上反应,体能练好,也不能完全避免兴奋剂的敏感话题。
在swim swam的评论下,都认为这个考核方法和游泳毫不相关。
周主席在采访中,提到将”通过本次比赛对体能训练进行认真总结,建立起与游泳项目相适应并紧密结合专项、更加完善的基础体能训练和体能竞赛体系。”
专业人士办专业事,作为外行,我们充分相信管理部门,一定会拿出更合理的方案。
这次冠军赛集中爆发问题,选手抱着只比一枪的心理游,也起不到模拟大赛的作用。提前得知自己进不了决赛,运动员心情低落。大家练了好几个月,就来晃了一枪。
改变不一定弊大于利,不是说这个政策不好,只希望能切身考虑运动员的利益。
据悉,今天体育总局将开会,讨论体测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