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贵州苗绣、苗银、蜡染等非遗手工艺产业迎来转型升级,不仅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也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传统非遗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劲头也体现了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强大活力。“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提升;文创产品走向世界,彰显贵州多彩魅力;一批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企业逐渐成长……伴随新技术、新业态迭代更新,文化产业正成为助推贵州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创产品为旅游发展赋能
走进遵义市红军街非遗传承人李跃的工作室,一件件独具匠心的剪纸作品,让人感受到文化和创意碰撞出的无限魅力。8年前,李跃把创新的目光放在红色剪纸上,将遵义会议会址、毛主席旧居、娄山关等著名旅游景点“剪”成画,用相框装裱,或用装饰品点缀,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摇身一变就成了“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创新,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使剪纸艺术与“转折之城”的历史底蕴相贴近。
当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双向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文旅融合脚步的加快,各大景区对文创产业的要求愈来愈精准严格,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要求推出更多品质更高、大众认可度更高的文创产品。抓住市场需求、依托顶层设计,“贵银”在文创产业中脱颖而出。
2018年,贵州省多彩贵州贵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贵银”首次以品牌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两年来,“贵银”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并大力探索“旅游 文创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12月26日,首家贵银景区销售店“贵银礼屋”在青岩古镇揭牌运营。凭借其既满足消费者对伴手礼的需求,又彰显了贵州民族文化的设计定位,广受市场认可。今年,“贵银礼屋”还将进入梵净山、黄果树、镇远古城、万峰林等10个景区。
如今,“贵银”品牌升级为全省公共品牌,向着千亿级产业的目标扬帆起航。
线上文化满足消费需求
1月10日晚,由贵州省黔剧院创排的脱贫攻坚题材黔剧《腊梅迎香》,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剧场通过网络直播首演,免费、高清的直播体验吸引了50多万人次的网络观众观看。
2020年以来,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大量文化活动被搬上“云端”。除了“云观剧”,云录制、云展览、云直播等纷纷开启,丰富优质的线上内容供给,满足了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需求,也给疫情中的文化产业缓解了压力,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多彩贵州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周末聚”活动是贵州重要的非遗传承品牌。2020年,该活动依托国内电商及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全省102个非遗工坊及传承人参与其中,53个扶贫工坊及传承人开设独立线上商铺,全省有24个县参与活动。在直播平台里,共上架产品40余款,为全省30余个县(市、区)40多项非遗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打开了非遗商品的线上销路。
互联网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让创新潜力充分涌流。
构建产业新生态新模式
近日,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成功列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成为全国首批入库的项目之一。
“朱砂古镇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自2015年开发建设以来,在文化上做“加法”,充分利用原汞矿遗址和970公里长的采矿坑洞,打造了朱砂大观园、那个年代一条街等,创建了“千年丹都 朱砂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现代、多元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既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又增加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朱砂古镇成功“出圈”,折射出贵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头正旺。近年来,越来越多文化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贵州大地铺展开来,并在不断转型升级中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黎阳航空展览馆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为展示手段,采用声、光、电和听、说、看、动等多种情景体验互动模式;贵阳板桥艺术村汇聚书画展厅、刺绣博物馆、非遗手工作坊等,一个个文化空间亮点频闪,让人目不暇接……
“文化 科技”创新业态发展,“文化 艺术”助推文创融合……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展示了创意的魅力,多样的跨界融合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