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俗话叫——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间节日,但是到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是一个要理发的节日。因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于是对于一个月不理发的人,二月二剃龙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不过“剃龙头”并不是近代或者现代才有的产物,而是龙抬头节日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剃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但是,二月二龙抬头,可不只是剃龙头这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龙抬头”及其传统文化知识。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等,“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仲春卯月之初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即是指东方苍龙七宿星象的空间变化。
“龙抬头”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龙抬头”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历经数千年,到了元代,正式确立为全国性的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一直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这与龙神信仰和天象崇拜有关。龙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在中国神话里司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故而“龙抬头”预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正当时。因此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又是土地神的诞辰——“社日节”。
龙抬头节日习俗众多,除了剃龙头,还有祭社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述的便是春社日的热闹景象。
吃龙食,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老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的部位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总之一切象征和寓意均与龙有关。
使耕牛,“龙抬头”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春雨贵如油,正是春耕的时候,同时也预示着一年的丰收。
放龙灯,黄河沿岸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敲龙头,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家平安。边敲大人小孩边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作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可不只是剃龙头这么简单。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尤其是龙抬头过后,正是春耕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把握时机把握机遇,努力耕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充沛的精神投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宵一刻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