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乔和同伴去新疆旅游,在霍城县晃晃村偶遇了为期一个月的“薰衣草雪山音乐节”。“场地近处是清幽的村庄房屋、如紫色海洋一般的薰衣草花田、晚风轻拂过的树林,远处可见雪山,抬头有明月。”天地间的自然景致与音乐相映,当地文化特色与村民交流温暖,音乐节成为张乔本次旅途的“意外之喜”。
在北京工作的95后职场新人王小景是个音乐爱好者,不久前,她和室友一起买了在内蒙古赤峰举办的音乐节门票,当日往返。“这场音乐节有我喜欢的歌手和乐队,而且距离近,往返时间短,主办方安排了接驳车,出行方便,这让人好感度暴涨。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是在赤峰举办的音乐节,对于没有去过大草原的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型演唱会和户外音乐节热度持续上升,演出506场,票房收入24.97亿元,观众人数550.10万人次。进入二季度以来,演唱会和音乐节进入相对密集期,且短时间高频次的音乐节并非局限在演出热门城市。
今年的音乐节不但在大城市接连举办,在小城市也全面开花。和在一线城市相比,在二三线城市举办的音乐节有哪些不同?它们用什么来吸引南来北往的音乐爱好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跨省参加音乐会的年轻人。
去二三线城市看一场音乐节
“也许以后我还会看无数场音乐节,但是永远会记得这一年夏夜,与雪山、月光和花海同框的音乐节。”张乔说,现场的安保配置、服务设施、周边消费区等一应俱全,除了受邀的歌手、乐队演出,主持人还会请观众上台展示才艺,赠送音乐节文化衫,“整体气氛特别欢乐,互动感很强”。她觉得,这种带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当地村民交流紧密的音乐节,给她这样一个短暂的过客也带来了很温馨、温暖的感觉。
“00后,在国外上大学,一般回国就是为了看音乐节和live,顺便探亲。”这是朱羽轩的朋友张雨对她的评价。“很多小城市地方配套设施完善,吃住便宜,还可以顺便旅游”。在她和张雨看来,距离和环境不是问题,朋友和乐队配置最重要。”反正每个音乐节场地都很远,而且每次去看都灰头土脸、满身大汗的,鞋都被踩废了。”张雨说。
北京创娱无界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翀硕,是五百里音乐节的创办人,曾在摩登天空任副总裁,管理运营草莓音乐节、M_DSK音乐节等数十个大型音乐节IP。他坦言,在二三线城市举办的音乐节主要用户还是来自周边的一线城市。张翀硕以河北固安为例,“从地理位置上看,固安近似于北京的“七环”,但它距北京的核心城区只有50公里”。对于观众来说,去二三线城市的音乐节可能比去一线城市的场地更方便。
听歌、社交、连接生活……音乐节的功能在改变
在二三线城市繁茂生长的音乐节,其承载的功能、关照的需求,似乎远远超越以往一场常规文艺演出的体量。
当一线城市音乐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首先折射出群体需求的迸发与扩展。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指出,二三线城市涌现的音乐节,构成了“社会需求”。
谢嘉幸将音乐节大致分为4种类型,即商业性活动、地方文化活动、社区自发活动以及校园活动。其中,地方文化活动一般指由政府主导,满足当地文化需求的活动,这类活动多和传统节日或地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
当原本专属大城市的音乐节下沉到小城市,吸引多方纷纷入局,且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音乐节的原始“音乐”功能与运作机制亦在悄然迎来新的变化。
曾经,音乐节是“发掘小众音乐”的宝藏之地,如今,这个朴素的专业属性被拓展了更多维度。
在朱羽轩看来,有的音乐节像是一个乌托邦,主要功能不再是听歌,而是变成了感受氛围,和朋友一起玩。“遇到喜欢的就听,不喜欢的就在野餐垫上坐着和朋友聊天,而且露营区全是乐迷,氛围超棒。”从前音乐节发现小众音乐的功能主要落在了live house上。朱羽轩坦言,如果音乐节表演的乐队她都不认识,她不会去看,但如果是live house,只要听说风评不错她就会去。“毕竟去live house成本不高,不喜欢抬腿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