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片,戳中无数网友的泪点。短片中,小玉壶带回的一封封中国文物“家书”,让无数国人由衷感叹:“是时候回家了。”
让包括大英博物馆内的海外流失文物回家,是无数中国人的期盼。
但在“回家”之前,我们似乎应先厘清这些问题:我们的文物是怎么流失到海外的?归还文物有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在司法层面,“回家的路”存在哪些困境?我们是否该成立专门的文物追索机构,加大追索力度?
(一)
中国流失了多少文物
大英博物馆中那些捎回“家书”的文物,主要来自战争的劫掠和斯坦因的盗劫。在战争劫掠方面,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另一次则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
这几乎是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缩影。
从英法联军的第一次侵华,到“二战”中日军的侵华,从斯坦因对敦煌文物的盗劫,到橘瑞超(日本人)对楼兰古城的盗掘,中国地上地下文物所遭遇的劫难,触目惊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的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就达到了23000余件。
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文物数量,就更为庞大。
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一、二级文物达到了100余万件。
(二)
国际被劫掠文物,有过两次归还浪潮
这些在战争中被劫掠的文物和被盗劫的文物,能不能被追索回来?有没有大规模追索回来的先例?
有,主要是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1815年。彼时,拿破仑战败,新的战胜国召开维也纳会议,要求法国等国偿还在战争掩护下,从战败国掠夺的文物。后来还在欧洲掀起了请求归还战争中,或以其他不平等手段掠夺走的文物的浪潮。
此次运动下,一些国家开始归还其劫掠的文物。比如,奥地利向威尼斯偿还了被其掠走的文物,奥地利向意大利归还了1718年掠走的全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