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与新冠病毒的“第二战场”——应付流行病般的“信息疫情”(Infodemic)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已经深刻影响了数以十亿计人的生活,是无数人每天早上醒来关心的头等大事。人们想知道疫情离自己还有多远,自己国家和社区的防疫措施做得够不够,疫情给世人带来了哪些悲伤,又有哪些事迹能给予人们力量,人们还想了解这次疫情对社会、经济乃至未来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会通过你获取的信息来进行表达,在你感到悲伤、高兴或激动之前,你首先要确保的,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虚假信息已经非常泛滥。鉴于多达数十亿的人要面临这一问题,其重要性已经非常之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月份开辟了一个新战场:应对“信息疫情”(Infodemic),与谣言、谎言和错误信息作斗争。“Infodemic”不算是一个新名词,但在当下的疫情中,这个词显得无比贴切。你或许最近听说过“Epidemic”(流行病)和“Pandemic”(大流行病),“Infodemic”正好就是由“Info”(信息)与“demic”这个词根结合起来的,凸显出错误信息已如流行病一般。
“信息疫情”并非只是在构词上借用了医学的概念,在内涵上,也与流行病有着重大相似之处。很多人通过这次疫情了解到“R0”这个说法,指的是基本传染数(Basicreproductionnumber),即“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R0的数字愈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愈难。而虚假与错误信息之所以有可能大范围传播,也是由于有人在接收之后,会再传播给其他人。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全球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传播能力也越来越高。几年前已经有人借用R0的概念来分析社交媒体的传染能力。
这次由新冠病毒带来的“信息疫情”也很自然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就在3月10日,预印论文网站arXiv上传了一篇题为“TheCOVID-19SocialMediaInfodemic”(新冠肺炎的社交媒体信息疫情)的论文,用数学模型描述了几个知名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基本复制数R0,研究发现,Youtube的R0是1.61,Twitter是1.84,Instgram达到了2.25,这些数字意味着错误与虚假信息能够在社交媒体上指数化传播。
二、“信息疫情”往往因应人们的弱点而产生,经互联网放大
“信息疫情”的广泛传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国内外实例。比如“喝茶能够预防新冠肺炎”、“洋葱可以吸附新冠病毒”这样的健康信息类谣言,比如“成龙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隔离”“‘追殡葬车哭着喊妈妈’女孩去世了”“意大利卫生部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去世”这样的事件类谣言,比如“政府已通告某地将于XX日解封复工”、“教育部确定高考延期至X月X日”这样的民生类谣言。在点几下鼠标或触摸几下屏幕就能转发一条信息的时代,“与信息疫情长期共存”恐怕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显然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若谣言引发恐慌情绪,甚至会因为挤兑、踩踏等酿成重大悲剧。
为什么一些人会转发虚假与错误信息呢?原因有很多:无知、恐惧、缺乏识别能力、不求甚解、先入为主、跟风、偏见、喜好阴谋论……等等等等,集中反映了人们固有的一些弱点,并且在社交媒体时代,通过群体极化、马太效应等社会心理学效应得到了放大。像“抢购双黄连”事件,就是由诸多原因合力造成的一次重大“信息疫情”。这方面国外也是一样的,比如上月国外社交媒体曾流传过一个极其荒谬的阴谋论,主张病毒是因为“5G网络会从肺部吸出氧气”而产生的,出发点仅仅是武汉已经开始应用5G网络,然而这样的阴谋论视频却得到了广泛传播,乃至在英国、澳大利亚成为“抵制5G”运动的论据。
三、辨别新冠肺炎虚假信息的4个步骤
很难彻底消灭谣言,正如很难彻底消灭病毒。但正如人类有能力战胜流行病一样,人们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虚假信息的传播,降低其影响力。
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自发地去识别虚假信息。说到底,虽然有少数人是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但绝大部分人都是信以为真才进行传播的,人们并不希望自己上当。所以,普及、推广识别虚假信息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应对这次新冠肺炎而产生的“信息疫情”,已经有很多人站了出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MikeCaulfield是一位信息专家,他这次专门注册了一个名为“howtofact-checkaninfodemic”(怎样核查一个信息疫情)社交媒体账号,结合实例告诉人们该如何去做。
a.停止。在你惊讶得抑制不住想转发一条你刚看到的某条信息时,停下来,不要慌。
b.调查来源。在很多社交媒体上,只要把鼠标悬停在发布者的头像上,就能显示该账号的简介信息,比如有无认证、有没有什么头衔等等,很多情况下这就足以让你判断这个发布者是否可靠。如果信息不足,你可以在权威网站或搜索引擎去检索这个来源是否靠谱。如果有资料显示发布者的名声或过往记录不太好,你就有必要三思是否需要转发了。
c.寻找更好的报道。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往往比较简略,不足以支撑判断真假,那就需要进行交叉验证。比如检索你看到的关键词,看看有无别的来源也跟进报道。有时你能看到更好更权威的报道;有时则完全没有,那就有些可疑;有时候,你甚至能够直接检索到相关辟谣文章。这其中有些技巧可以应用,比如“反查图片”——对于一些可疑的图片,可以用图片搜索引擎来找寻最初的来源。
d.顺藤摸瓜,找寻原始报道。有时候,一些假新闻和谣言会伪装得非常好,甚至假借一些知名媒体的名头。MikeCaulfield举了一个美国谣言实例,该谣言附带了一个来自CNN的链接,但实际上点进去之后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有时候,你需要找寻到最原始的出处,才能确定一条说法是否有所走样,是否隐瞒或改变了关键信息。
四、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应对“信息疫情”的能力
上述识别谣言与虚假信息的步骤,只要有心去尝试,其实并不是很难,当你实践得足够多,你就能充分避免“信息疫情”的侵蚀,并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出提醒。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近期的核查实例——网传“钟南山院士预测:五年后人民体质会整体下降,肺癌、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大幅增加,所以养生要从现在做起!因为养生是防火,治病是救火。”这是真的吗?
当你看到“钟南山”这个名字的时候,你其实就应该下意识“stop”,停下来,控制住自己别全盘接受以及转发。因为钟南山院士的崇高名声,近期有太多谣言都是打着他的名头出现,比如“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钟南山预测各地解除限制时间”、“钟南山称吸烟者病毒感染率远低于非烟民”等等等等,这些谣言其实与钟南山毫无关联。看到“钟南山说”时,你就应该警惕,并想办法核查是否真的是他说的。
不过,“五年后人民体质会整体下降”这则传言有点不同,因为有些版本传播时,是附带视频的,视频显示,确实是钟南山说了差不多的话。那这就是真的吗?
绝不要轻信,当你执行前面提到的4步骤中的第2步“调查来源”时,你会发现,这则传言和视频根本找不到可靠来源,执行第3步“寻找更好的报道”时你也会发现,并没有正规媒体或可靠的自媒体在近期有跟进(注:现在这个时点你可以检索到大量辟谣信息),这时候,你就更应该怀疑这个传言和视频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劲。
事实上那个视频破绽很多,只有15秒,没有交代谈话时间,场合,以及相关背景,但很多人却会下意识默认是最近说的,并且会因为新冠疫情引发的恐慌而容易轻信,这正是制作该传言者所期待的。但如果你意识到这些破绽,你就至少不会那么容易相信,并控制自己的转发。
想要自己执行第4步去找寻该视频的原始出处,技巧稍微高级些,其中一个方法是从视频中提取文本——比如第一句“五年后七年后我们的肺癌”,这跟文字传言的具体文本是不一样的,当你去搜索引擎检索这句话的时候,你就能返回与文字传言不一样的结果。然后你就可以发现,不少结果都指向了一篇访谈文章,有钟南山讲话的详情,而这篇文章是“2月22日,第十届国际络病大会”上钟南山就“空气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与记者的对谈,你可以继续检索“第十届国际络病大会”,然后会发现,这次会议是2014年举行的,正是雾霾最严重的时候,钟南山是针对“雾霾情况假如无改善”而说的,显然与新冠肺炎没有任何关系。
进一步比较文字传言与钟南山讲话的原始文本,你还可以发现文字传言添加的“私货”,就是后面的“养生要从现在做起!因为养生是防火,治病是救火”,钟南山原文没有根本没有“养生”这两个字。
每一条传言都要自己去核实,会有些费劲,还好现在我们能在网上看到许多能澄清真相的辟谣信息,同样有助于我们识别各种传言的真实性。不管是自己去核查还是借助别人的核查,都有助于阻止“信息疫情”的传播,当更多人加入进来的时候,“信息疫情”的“基本传播数”就会有效降低,降低其影响力。这正是我们战胜“信息疫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