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住了”指家长有效看护孩子,做到“近距离、不间断、不分心”;“管好了”指管理危险环境,管控危险行为;“用对了”指选择和正确使用安全的工具和产品。
各地多部门联动,积极推进儿童溺水预防项目实施
段蕾蕾向记者介绍了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与联合国儿基会共同开展的儿童伤害预防项目,其中预防儿童溺水项目主要在浙江、广东等地实施,从2016年开始至2022年共为期5年,目前已取得很好效果,并有一些好的措施和手段值得借鉴。比如:浙江省象山县文旅部门要求影院在播放电影之前,首先播放儿童溺水预防的宣传片。段蕾蕾表示:“这个做法让我们很欣慰。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我们提供更多的是策略,如健康教育策略、改善环境策略、提高能力策略、加强急救策略、加强评估策略等。”
段蕾蕾介绍说,项目特别强调的重点是加强看护,“一方面家长要看好孩子;另一方面组织地方巡逻队,比如南方开放性水域比较多,村里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去开放水域巡逻。”此外,一些必要设备也能提供良好警示,如浙江省宁海县有一个水库与居民区仅隔着一条马路,当地水务部门在水库周围安装了红外探测装置,一旦有人接近水库区域,红外装置就会发出警告,“你已接近危险区域,请立即离开”的警示声让孩子们不敢接近。装置连接的后台也有人监控,如果有儿童还试图接近水边,会立即有人前往劝阻。危险环境的排查对于溺水预防也很关键。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可利用项目开发的环境评估或筛查工具来发现周围易造成溺水的危险环境。
预防儿童溺水,避免两大误区
误区一:吹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可以很好保护孩子。段蕾蕾认为,这是错误认知。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玩水都会带上吹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等,但这些都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当水流变化或孩子没有抓住时,就会发生溺水。常发生的事故是:游泳圈在水的推动下突然翻过孩子的头或是游泳圈突然漏气,引发溺水事件。所以,充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等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专门为救生设计的救生器材。同时,一定要记住:没有任何设备可以替代成人的监护。
误区二:溺水只会发生在野外。“3cm的水深就可能发生溺水事件。”段蕾蕾表示。除河边、池塘、湖、水库等户外,游泳池及家里的脸盆、浴缸和水池等,也都是孩子溺水的“隐形杀手”。尤其对于年幼孩童,水上乐园、小池塘、小溪、水坑等都是危险水域,家里的浴盆、浴缸等,只要水位没过婴幼儿的身高,都有潜在危险。孩子洗澡、玩耍时,应时刻处于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即使在正规游泳池,也要做好安全措施,牢记游泳安全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