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壮(化名)1岁3个月了,午餐时,妈妈发现他食欲不振,不能吞咽。情急之下,妈妈用手电照着仔细看,发现大壮咽喉部有两颗彩色磁力珠。想到几天前刚给孩子买了一盒彩色磁力珠玩具,妈妈瞬间惊慌失措,紧急带大壮来到了北京儿童医院急诊中心。医生取出咽喉部的磁力珠后,检查发现大壮的身体里有一个由多枚磁力珠围成的“花环”(图1),它们分布在不同的肠管里却又相互吸引在一起,肠管有穿孔的趋势。医生紧急给大壮做了手术,共取出了13颗磁力珠并修补了肠道穿孔(图2)。术后,大壮病情逐渐平稳,目前已经出院。
图1大壮的腹部X线片,可以看到他的身体里由磁力珠围成的白色“花环”
事发后,大壮妈妈十分懊悔,没想到买的玩具竟害了孩子。磁力珠又被称为“巴克球”,是一种典型的强磁性玩具。一颗磁力珠的直径一般为5毫米,数百颗一盒整体销售,五颜六色,因其可以自由组合,形成不同形态的作品,宣称可“益智”“解压”,受到家长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喜爱。但作为普外科医生,我们在临床上见到太多因磁力珠导致的危险事件:除了大壮,还有的低龄儿童被大点的孩子“投喂”了磁力珠;有的大孩子为了显示自己勇敢故意吞服……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值得医生和家长共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事件反复发生?
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 对磁力珠的“杀伤力”严重认识不足。很多家长不了解,一旦磁力珠被孩子吃进体内会发生什么。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孩子只吃了一颗,那么很幸运,或许能自然排出体外;如果是多颗,这些磁力珠可能会停留在人体不同的位置,却又相互吸引,严重的会导致肠道穿孔甚至死亡,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 对说明书关注不够。我们调查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巴克球产品都有明确的标识:“本产品只适合十四岁以上或成人使用”,“请勿将产品放进嘴巴里”,“误食本产品后可能会导致肠道严重损伤、甚至死亡”等。我们强烈呼吁家长,不要给低龄儿童购买磁力球类玩具;给孩子购买玩具时,一定要阅读说明书,尤其是标红的醒目警示语,充分评估玩具的潜在危险。为大年龄孩子购买后,也务必向孩子强调不能吞食及吞食危害。
- 家长的看护度不够。临床中,很多家长都是突然发现孩子吃了磁力珠,但具体吃了几天、吃了几颗都不清楚。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磁力球时的看护力度,一旦孩子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怀疑孩子可能吞食磁力珠时,一定要尽快就医,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临床案例:12岁的强强(化名)今年顺利小升初,决定利用这个暑期好好学习英语。家人大力支持,给他买了英语学习机,配有点读笔。突然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家后发现强强不停去厕所,大便频率增加。仔细询问,强强说白天自己把点读笔不小心塞进了肛门里,之后就一直想大便,但又拉不出来。妈妈紧急带他来到急诊。检查后发现,点读笔已不在肛门口处,“跑”到更深的结肠里(图3),只能通过手术取出。手术很顺利,术后强强恢复很好,已经出院。
在临床中,我们常常遇到类似的孩子,他们一般是刚上幼儿园的儿童,或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将一些物品当成玩具,不小心放进了体内。小姑娘有时会将小型异物如蜡笔头、磁力珠等,塞入阴道、尿道,导致炎症;男孩有时会将自行车的橡胶气门芯、磁力珠等塞入尿道,将体积较大的物品如点读笔、橡胶棒等塞入肛门。大部分孩子都需要手术才能取出异物,缓解症状。这些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自己身体充满好奇有关。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变化较大,我们呼吁,家长及时、正确地引导孩子科学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盲目回避相关生理知识。同时,指导孩子们正确使用文具用品,加强看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