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药用玻璃瓶:高端中硼硅玻璃国产化取得突破
生产疫苗首先需要用来包装的药用玻璃瓶。作为疫苗、血液和其他生物制剂等的首选包装,药用玻璃瓶从加工方式上可分为模制瓶和管制瓶。
广发证券发布的《建筑材料行业:药用玻璃行业解读》显示:整体来看,国内药用玻璃行业仍存在大量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钠钙玻璃、低硼硅玻璃的管和瓶),而生产高端产品中硼硅玻璃管企业极少;生产中硼硅玻璃管制瓶企业虽多,但是主要依赖于进口玻璃管(价格高),自身盈利能力差。
我国新冠疫苗主要采用中硼硅玻璃。事实上,由于中性硼硅玻璃技术壁垒高,生产难度大。放眼全球,生产商也不算多。长期以来,中性硼硅玻璃被德国肖特、美国康宁、日本NEG三大企业垄断,市占率达80%-90%。其中,肖特集团占据市场份额最多,达50%。
不过,随着新冠疫苗的需求增大,我国中硼硅玻璃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药用玻璃企业在中硼硅玻璃赛道进行布局,以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过渡与转变。
在疫情背景下,中硼硅玻璃的市场需求空前扩大。重庆正川药用玻璃董事长邓勇曾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按中国14亿人全部接种,且每人接种两至三剂的话,新冠疫苗瓶子的需求量大约在30亿支左右。
这对药用玻璃企业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样的商业机遇也吸引了众多玻璃制品企业入局。
例如,山东药玻已实现中硼硅玻璃国产化生产的突破;正川股份大力建设中硼硅玻璃窑炉;四星玻璃曾获国家发改委共计1亿多元的投资用于建设中性硼硅玻璃的生产基地;旗滨集团中性硼硅药用玻璃项目一期1窑2线日熔化量25吨生产线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国内还有不少企业在中硼硅玻璃领域耕耘,并向全产业链渗透。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3家经营范围含“中硼硅、中性硼硅”,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中硼硅相关企业,约有一半成立于3年之内。有超2500家经营范围含“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玻璃生产专用设备、玻璃包装容器”,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
此外,老牌药用玻璃企业也陆续在国内建厂,成为国内产业链的一环。比如,肖特玻管在浙江建设中硼硅玻管工厂,预计2021年上半年可从该工厂为中国本地客户提供样品进行合规认证和逐步实现本地供货。中硼硅玻璃的中国制造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疫苗冷链运输:入局行业条件苛刻
新冠疫苗生产出来并包装好之后,在运送到接种地点之前,面临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冷链运输工作。对于冷链运输工作而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温度控制,而且根据疫苗研发所采用的不同技术路线对其运输和储存环境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灭活疫苗可以在2-8°C条件下配送,核糖核酸(mRNA)疫苗则需要在-70°C条件下配送。
目前,国内具备如此严苛物流条件的企业并不算多,其主要包括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等医药物流龙头。九州通在2020年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全集团完成455个冷库建设,冷库面积达39640.3平米,同时更新二、三级子公司的冷链设备,以使全集团冷链物流全面符合国家标准,为承接疫苗等冷链物流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仅依靠这些龙头企业很难满足新冠疫苗带来的巨大需求。
面对需求的产生。除了上述玩家之外,包括顺丰、京东等第三方物流巨头如今也开始涉足新冠疫苗运输赛道。在面对投资者关于疫苗冷链运输的问题,顺丰曾经表示:“ 顺丰服务包括疫苗产业供应链在内的医药行业生产、电商、经销、零售等多个领域的企业,为客户提供专业、安全、全程可控的一站式医药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及服务。”
不过顺丰和京东等只能算是个例,其他第三方物料企业想要效仿顺丰涉足疫苗冷链运输并不容易。根据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疫苗管理法》要求,疫苗运输最主要的两个要求是全程可追溯、全程温控。同时,疫苗对运输网络下沉深度要求很高,应具备送达三四线城市甚至村镇级网络覆盖的能力。
可以看出,几个人,买几辆冷藏车,拼一个车队就能上路,这样的场景并不适用于疫苗冷链运输行业。在“全程可追溯、全程温控”的硬指标下,企业需要具备一整套规范的冷链运作管理能力,要求并不亚于GSP的相关流程规定,新企业很难入局。
除了门槛较高之外,能够获得多大的利润也萦绕在各家物流企业的额头。据业内人士透露,从利润来说,整个物流运输行业的利润率基本不超过10%,作为物流业务中的高端场景,疫苗物流的利润率即便高于普通物流,也很难达到15%以上,如此低的利润能否吸引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入局也是未知。
疫苗注射器:需求猛增,价格大幅上涨
新冠疫苗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被运送到了接种地点,但是在即将打入人体体内之前,其注射器的选择和使用也变得至关重要。
据了解,国内的新冠疫苗在包装上采用了预灌封注射器包装和西林瓶两种包装,前者不需要再配备针管等,拆封后便可用于注射,而后者需要额外搭配小规格的疫苗注射器使用,而这种小规格的医用注射器的主要厂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
国外知名且规模较大的企业包括美国 BD 公司、日本尼普洛株式会社、日本泰尔茂株式会社、德国贝朗医疗集团等。我国医用穿刺器械行业内生产厂家超过 400 家,但其中 90%以上是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化的大中型企业不足 10%。国内医用注射器行业产业链较完整的企业主要包括康莱德、山东威高集团等。
事实上,对于国内的注射器企业而言,由于医用注射器需求的增大和价格的上涨,近一两年是赶超国外同行的一个好机会。国际物流巨头敦豪与麦肯锡联合近日发布的白皮书便显示,在新冠疫苗问世后,全球范围内的订单将超过100亿剂,注射器价格与疫情前相比大涨2倍以上。
价格不断上涨的背后是需求在不断增大,处于国内在注射器方面龙头地位的威高集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新冠疫苗陆续开始接种,海内外疫苗注射器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订单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4倍,注射器的产量比重也由原来的30%增加到60%。
除威高集团外,针对近期疫苗注射器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涨幅一事,注射器生产另一巨头万邦德也在互动易向投资者表示,公司下属孙公司——浙江康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从2020年年底开始,注射器国际市场需求迅速增加,康康医疗订单规模也从新冠疫情以前的百万支提高到千万支。
万邦德称,目前康康医疗小容量注射器产能已处于满产状态。同时为应对需求,公司计划在2021年二季度开始将产能扩大4倍左右。此外,三鑫医疗、天华超净、康德莱等注射器相关公司近期也纷纷表示,目前注射器订单较为充足,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2021年5月1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4.49亿剂次。可以看出,随着新股疫苗接种的有序全面展开,注射器需求持续爆发,相关产业链公司望迎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