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言咏/文 校长唐江澎火了。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关于教育的发言直击人心。“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无数的家长因之共鸣。真是说到心坎上去了,这是所有人对教育的期待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下教育的现状显然相差甚远,痛点很多。正因如此,在全国两会上,教育话题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延长放学时间、提升中小学男教师比例、保障中小学生应有的睡眠时间、警惕在线教育APP和平台的泛滥……每一个话题背后都对应着待解的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越大,痛点就越多。人们热议,因为与自己息息相关,也因为仍心有期望。
唐江澎校长言谈中指出的现象值得深思。高一新生中,男生自报平均身高1.8米,女生平均身高1.66米,数据喜人,但是,132个男生引体向上一个也拉不上去;高一893名学生中,有774个戴眼镜。这是当下教育状况的真实缩影,富足的时代给予了孩子身体成长充沛的营养,他们在身体发育上都超出父辈。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锻炼,体能上却很薄弱。户外活动的缺乏、学习压力的繁重、电子产品的侵蚀,也让近视成为常态,不戴眼镜的反而凤毛麟角。
有人提议在将体育纳入中考后,进一步纳入高考;有人提议将学生近视率纳入学校考核。这些都没有脱离功利化思维,并没有穿透问题的本质。如果将体育纳入一些重要的考试并提高分值权重,或许会让学校家长更加重视,减少主课学习对体育课、对户外运动时间的侵占,但是,很难达到“培养终生运动者”的期待。终生运动者这五个字的背后,是兴趣爱好的培育,是生活方式的养成,而这些恰好要靠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浸润,而不是横亘在头顶的考试利剑,后者反而可能导致对运动的厌倦。孩子需要的只是运动的时间以及“野蛮生长”的权利,而不是在应试压力下的苦练。
至于视力,在先天基因的限定下,后天能做的,就是适度用眼,增加户外活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课间不被允许出教室是常态。学校这样规定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怕出现磕碰等意外事故。课间十分钟除了上趟卫生间,也不够做别的。但是,上一代人童年的时候,应该都有手握乒乓球拍等着下课铃响,一跃而起跑着去占球台的记忆吧,或者扎堆在教室外跳皮筋。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钟的玩乐也是宝贵的,十分钟的户外透气对视力也是有益的。现在家长言谈中,除了“鸡娃”,又冒出“鸡眼睛”这个新词汇——就是带孩子去做对眼睛好的活动。其实不需要功利地刻意去做什么,保障足够的户外自由玩耍时间,不仅视力受益,成长也受益。
分数是重要的,学习也是孩子的本分,“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没有任何轻松的捷径可走,也不会是一味快乐的过程,需要用毅力克服惰性,克服枯燥带来的乏味,反复锤炼才能夯实基础。我们的问题在于,把分数、升学率看得过重,当作了教育的全部,并由此衍生了视力问题、睡眠问题、体格问题甚至精神问题。
我一直认为,家长和学校,既是教育生态的被裹挟者,同时也是铸成者。不要说初中生了,即便在小学生中,能保障周末有一天时间让孩子不上课外班,去户外活动的家庭都凤毛麟角,有的孩子甚至才三岁,一周七天,课外班都被排满了。北京海淀区一位妈妈把儿子小升初的经历写了本书——《上岸》,其中谈到她妹妹对儿子的教育,幼儿园期间就报了各种课外班,因为不想让孩子把时间荒废在玩泥巴玩沙子上。曾经“放养”的她在儿子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反思妹妹的做法可能是对的。畸形的教育生态变成常态后,久而久之,会被认为是正常的,甚至从功利的角度看是正确的,再裹挟更多人妥协。这大概是当下教育最需要警惕之处了。
唐江澎校长的发言引发共鸣,但是,能带来哪怕缓慢的改变吗?会有更多家长或教育者思考教育的本质并身体力行地改变现状吗?教育在全国两会上成为焦点话题,因为它是痛点,也是期望所在,我们都期望孩子能拥有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好教育。那么,反复思考这段激起我们共鸣的发言吧,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能改变的小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