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教育各类保障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受教育者的已有基础和发展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人民对教育有了新的更高的期待。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责任与使命。
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共同发展。广义的教育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专指学校教育。早期的教育主要依靠教育者的个人经验和师父带徒弟式的个别化教学。随着时代发展,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教育过程一般包括三个因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其中学习者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学习者往往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需要不同的学习帮助。这决定了教育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习者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后,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制下,迫切需要研究和总结规模化条件下更合规律、更有效率的教育。
在长期实践中,各国学者们为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近代以来,英国科学家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夸美纽斯发表了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产生。从此以后,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正式登上人类学术的殿堂。
19世纪以后,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分支,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问题,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如凯诺夫的《教育学》,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等等,均在我国教育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进一步聚焦教育研究的对象,厘清教育研究的内容,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学科教学法、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教育专业学科,教育部也颁布了各级教师的专业标准。
时至今日,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研究的价值早就已经超越了日常教育经验的总结,积极探索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需要其他科学
一切有效的教育过程应该建立在其他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教育要遵循两个规律,即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最先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心理学规律的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他要求教育活动要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基础之上,根据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流程。
现在,教育学与心理学俨然成为一对孪生姐妹,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看到心理学的影子。在设计教育方法时,我们会自觉遵循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尽可能选择“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或“做中学”“教别人”等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在知识教学的时候会自觉遵循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每堂课前面一段时间会复习旧知,每间隔一定时间会组织复习,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开展高中学生选课指导的时候会先做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指导学生选课和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等。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的很多研究成果,对我们科学组织教学流程、实施精准教学、开发学生大脑潜能等,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把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成果传递给青少年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经过理论化、系统化就成为各个学科的知识,各学科丰富多彩的知识经过选择、编排就成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教材)。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生活并能创新创造新生活的人才,就必须要让他们尽可能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的教材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及时将人类最新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成果编入教材,保证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的发展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已经或正在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能够代替教师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并且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精准推荐适宜的学习材料,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实现规模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大数据技术已经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评价,给每个学生成长画像,为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云端学校、虚拟学校、云中课堂、在线学习如雨后春笋,我们完全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学校的存在形态和教育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教研支撑教育发展
新时代的教育面临的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世界。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家长希望孩子一路学霸到顶,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学校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步履艰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教育科研的支撑作用”。
只有不断开展教育科研才能把准教育发展的方向。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教育应该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培养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益的人才,需要通过长期、扎实、精准的科学研究,为教育改革发展把握方向、提供方案、探索方法。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文献资料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可以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事实、数据和对策建议;可以通过理论分析、科学测算,进行可行性论证,或通过实验,对改革方案进行实证等。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岔路口,面对各种光鲜的教育理论,如何抉择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需要特别小心,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甚至误入歧途。
只有不断开展教育科研才能提升学校育人的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一个好的教育理论不应用于实践就没有任何价值,教育实践不遵循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会走上歪路、邪路。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奖标准中规定: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已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可见国家认定教学成果的时候,特别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涌现出很多很好的案例,但也有个别地方和学校的改革措施水土不服,或者流于形式,甚至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科研工作做得不扎实,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广泛开展教研工作,可以不断发现和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择最适合自己学校、适合自己学科的教育改革理念。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初中学生两次获得“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成绩世界第一后,不少外国教育专家来考察上海的教育,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教研制度是让上海学生成绩优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可见教育科研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开展教育科研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教师,如果满足于述而不作,教而不研,每天重复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只是眼前的苟且,只有不断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地通过教育科研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诗和远方。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长,不同特长的教师,都应该不断通过教育科研,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比如: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和流程;通过课例研讨,交流教学方法和艺术;通过展示观摩,启迪老师们的思维和灵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资源共享,优化教学手段和流程……实践证明,所有的名师、大师,都是教育科研炼成的。即使是教师教育艺术的修炼或者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