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学校把进入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培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4月7日,2020—2022年度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师范大学开班。一场普通的开班式,因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杰关于教育本质的一段分享,变得“不普通”起来。
这段话主要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学校该办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剔除功利,要回归‘人之为人’的教育。”毛杰说。她给大家读了有一年教师节,自己所写的一段话:教育应当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蕴泽。
二是名师该注意什么?“在一个区域干的时间长了,成了专家,有时候听不进不同的声音。名师尤其要严防,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不要把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三是该怎样对待每一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人才,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人才培养,这才是教育的初衷。”“很多时候我们是求同教育,孩子的答案跟老师越一致,分数越高。事实上,当孩子提出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对差异满怀激情,这样才能让生命变得有无限可能。”
充满感情,充满思考。话音落地那一刻,在场的名师们情不自禁鼓起了掌。3分钟左右的分享,被剪辑成一段短视频,在公共平台上被广泛转发,引发关注。
“的确,教育应该有情怀。有情怀的教育才是最美的教育”,中原名师、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副校长王涛说,这番话让他不由得去回望自己的从教之路,叩问初心,思考怎样走好以后的路。
从教师梯队攀升体系的建设,到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河南方案,中原教育正在努力做“人之为人”的教育——越来越多的校长、老师体会愈加深刻。河南教师队伍通过中原名师培育工程,正在涌现出更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王涛说,河南“先生”从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老师,其实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在有情怀的老师眼中,学生不是一个个学习机器,而是各有所长的可爱生命,是身心共同成长的健全人格,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