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金融 >

这一届年轻人习惯快思考,但理财需要慢思考

2021-04-10 20:29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本周一,我参加了广东卫视《财经郎眼》的节目录制,话题很有意思,叫做《花样贷与保险洞》。

主持人王牧笛,几个嘉宾除了我和郎咸平教授,还有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姗姗,资深财经评论员夏新杰。

我们讨论的主旨,就是揭穿各种噱头满满的“奇葩贷款”和“一元险”本质。

今天,我先在文章里分享一下这期节目里的部分观点。当然,这个话题如果真让我敞开说,我可以说个“三天三夜”,hhh。

有兴趣的粉丝也可以在爱奇艺上搜索《财经郎眼》观看最新一期视频。

 

01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江西某银行近期推出了一项叫“彩礼贷”的业务,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1年。其实这些年,很多地方银行推出了各种奇葩名目贷款,什么“墓地按揭业务”、“二胎贷”、“婚庆贷”、“美容贷”等,简直是“万事皆可贷”。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为什么各种消费贷这么火爆?

这一届年轻人习惯快思考,但理财需要慢思考

 

郎咸平:

我对我们90后,我是寄予高度期望的,但只有一件事情,我是有一点点反对的,那就是这个借钱的问题。

太敢借,什么都敢借!

我是过来人,走了这么多年,除了房贷、车贷,其他一切贷,我劝年轻人都不要动!

我觉得花样贷如此爆炸性的增长,跟90后的特性很有关系,因为你接触信息量太大的结果,让你缺乏思考的能力。

这已经不是花样贷的问题了,是整个社会,包括很多金融机构利用年轻人这种冲动消费缺乏思考的这么一个特性,大力推动他们,然后变本加厉地走向恶性循环。

 

孙明展:

首先,我觉得教授讲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花样贷如此爆炸性增长,跟这一届年轻人的特性很有关系。

之前我推荐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写的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书里说快思考的思考方式和慢思考是无法切换的。

我们想想这个消费贷款的决策场景:

去贷款那一瞬间,肯定是快思考,因为马上提前消费了,爽!

比如说投资P2P,看着收益这么高,也会很快下决定!

再比如说那些融资融券那一波,眼看着人家已经赚这么多了,想要赶快上车,也跟着马上加杠杆!

这一届年轻人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每天都在接触大量信息,花了大量时间去过滤信息,真正能用在思考分析上的时间就少了。

再加上背后的投资推手暗暗用力,因为投资人想要快速盈利,就要加快运作速度,所以所有在互联网上做金融项目的人都想利用人的快思考,来割韭菜。

慢慢的,年轻人就习惯了快思考、快决策。

但快思考和慢思考是截然不同的。

投资理财需要用慢思考来做决策。理财就是应该慢下来,跟金融相关的所有的个人决策应该是用慢思考来决策。

慢下来决策,就未必一定要和不要。

 

消费贷到底有什么价值?

推动社会秩序良性运转,才是好的金融创新

 

夏新杰:

现在这个时代变了,是一个快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一个社会氛围。

因此我们的国人,尤其年轻人,他不能接受慢。

你说我变得慢慢好,不行,接受不了。

所以今天这个话题虽然是一个点,但是我觉得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它牵扯到几个层面:

首先第一,就是说你有这个产品供应肯定是有需求,所以整个社会的这个层面,它的节奏是变快了。这个层面上就说明了,让大家的心态是不能接受这种慢的。

第二个就是金融机构目前的状况。金融机构目前的状态是随着这个市场的变化在内卷。很多常规的一些业务机会,小的机构包括一些农商行在大的项目上,很难有发挥的余地了,它只能挖空心思,搞一点噱头,看看在哪个自留地或者哪个山沟边上还有没占的,先去抢一下。

所以我认为这几个层面都会造成了,目前这么一个供需的关系。

但是从我的立场,因为我之前一直在银行工作,消费贷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创新,不过这个创新要符合促进社会关系的这种耦合,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秩序的一种良性运转没问题。

所以如果消费贷是用于你求学、深造,这个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你这种佳丽贷或者是彩礼贷,是变相地鼓励了一种负面社会风气,我觉得是应该制止。

 

孙明展:

我同意夏老师的观点,补充一个案例,算是给你一个反例。

在过去两年,互联网上有这么一个也是快速成长的行业,叫财商教育。它就是在很多下沉的城市去投放。

先是免费上三天或者五天的在线课,在线课就是一堆概念,然后让你买3000-10000不等的收费课,这样就可以3年实现财务自由。

然后没钱上学怎么办?贷款!花呗!借呗!本来是让你进行财商教育,结果这个学费让你去贷款。

这就是现在的一个形式。这个中间你很难衡量、去界定,它到底有没有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我想理财,我去学,结果呢,其实是被收割。

其实彩礼贷本身,我研究过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它就是说你要结婚的时候,如果想要去买家电,你可以用这个贷款来贷,装修可以用贷款来买——就是简单的一个消费贷,只是套上了一个彩礼贷这个名字。

但是你想想彩礼这件事情,在中国现在属于恶俗,你把这个名头冠上,大家肯定要炒作,这种行为就是助推了一种恶俗的风气,违背公序良俗。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张姗姗:

(从法律上看)彩礼贷是一个很坑的东西。

它名义上是彩礼。那彩礼是什么?是结婚之前,男方要给女方家的钱,它应该是一个女方家的个人财产。

但是这个贷款,如果它本身内容又是作为购置家具、电器、进行装修这些作为夫妻共同生活的一个物质条件的话,它又变成了夫妻共同财产,然后就变成了夫妻共同债务。

这不是很坑嘛!打着彩礼的名头!

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有一种非常理智的想法去思考它的漂亮外衣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烂棉絮!

 

负债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把负债转为资产才是成功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王牧笛:

所以说我们今天在思考这一代年轻人很有意思。

有这一代年轻人调侃说,你看,二胎贷 学生贷 彩礼贷 房贷 墓地贷……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生都被贷款承包了!

尼尔森2019年发布了一个中国年轻人负债情况的报告,调查了3000多名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有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相当多的年轻人,将消费类的信贷作为支付工具!

早年有本畅销书叫《穷爸爸富爸爸》,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言论,就是为什么会成为富爸爸,而不是穷爸爸呢?

是因为负债,负债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这个观点引发了很长时间的一段讨论。

但是作为这一代年轻人要来思考,好像他们没有一个清楚的专业意识:

负债是负债

支付是支付

财产是财产

财富是财富


这可能还不太一样。

 

孙明展:

其实《穷爸爸富爸爸》最核心的一个观点,是要分清楚什么是负债,什么是资产?

当然不是金融学、财政学上的,而是说能够给你产生正向现金流的,这就是资产;让你不断付出现金流的,这就是负债。

如果你只是变成了分期消费、提前消费,你只能产生负向现金流,肯定要还嘛。但是后面把它变成正向现金流,这是比较难的。

所以我们的年轻人就快思考,他会只学一半,学那个比较容易的一半,就是负债。怎么再把这个钱转化为资产,转为正向现金流,那挺难学的。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张姗姗:

对,我之前就因为只看了前一半《穷爸爸富爸爸》,遭受经济损失。

当时我还比较穷,没有什么收入,看了这本书,我认为钱是可以生钱的。我用信用卡透5万现金出来,去做理财,就是配资业务。

我觉得我做这个理财,可以去取得一个利息,会比它(信用卡贷款利息)高。

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的,等到一定时间之后,我发现控制不住了。

 

孙明展:

因为没有考虑波动性风险溢价的问题:这边是必须要付利息,那边是有波动性的收益。

 

张姗姗:

信用卡的利息,因为我每个月只去还它的最低限额,变得越来越多。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那个金额已经不是我可以承受的金额了,我只能通过向老爸老妈借钱,然后先把这笔钱一次性地还掉。

这个事情催生了我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持我们原有的那种量入而出的消费观念。

 

02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随着年轻人超前消费逐步生活化,对应着催还贷款的压力,部分年轻人空空如也的存款账户根本无法承受一场意外或者是重疾带来的经济打击,所以年轻人的保险观念非常强,于是针对没钱又想买保险的年轻人,近期网上出现了一种“一元险”的产品。这到底是个什么“神器”?“功效”真的很显著吗?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买保险越便宜越好?

慢思考慢决策,互联网保险不能盲目比价

 

孙明展:

我们先说这个互联网时代,一些互联网基因在里面作祟的地方。

1元险呢,它其实是先把首月的保险,给你免费赠送,有的0元,有的1元。然后一般的操作,是直接开通了后续保费的自动续款。1元买了一个月,后面都几百块几百块了。

有点像我们80后曾经遭遇的那个短信的SP(增值服务)业务,第一个月免费给你开,后面就自动扣费。

但最近的保险新规正在严禁这种方式。大概意思是,一个保费的全年每月的支付金额必须均匀,不允许你首月是0元,或者特别低。

那么这个1元保险,它的坑在哪里?

倒不是说1元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会因为这个1元,造成了快思维启动,根本就不去看这个保险到底自己需不需要,适不适合,马上就买,而且稍带手就把这个自动扣款授权给开了。其实,这个保险可能买的未必合适。

这也是刚才咱们说这个快思考、慢思考的问题。

保险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慢思考慢决策过程。但是现在互联网要求你快,那怎么办,只能打一招,就是性价比高,特别便宜。

那么问题来了——

保险跟这个性价比,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张力。因为保险是有硬成本的,它必须首先是要考虑发生率,再加上合理的利润,这是有硬成本的。

在这个硬成本之下,我们只能是发挥很多所谓的精算师的想象力。比如我们保一个新的病,这个病,我也不知道数据怎么样,先保下来再说,它本来可能是不可保的。

这会造成未来保险会出现很多的风险。

这就是现在的互联网保险的问题,比价越来越严重,保的范围越来越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盲目地把价格打低来吸引客户,但长期的偿付能力不足。

这就是由于快思考,倒逼整个行业出现问题,出现大坑。

所以我非常反对互联网行业讲保险只讲比价,只讲性价比,只讲究买卖。

这些理财投资的大坑,都是你自找的?

年轻人到底该怎么买保险?

不要迷恋高收益,重视高风险和控制风险

王牧笛:

标准普尔公司曾经有一个教科书式的“4321”法则:就是说比如说100万,会按照40%的固收、30%的权益类、20%的短消和10%的保险做一个配比。

后来中国的这些理财师们做了各种图,都是这张母图的变种,所谓“4321”法则。

你们认为90后们、Z世代们,如果他们做一个选择的话,他们这个饼里百分之多少投到保险里面合适?投什么保险算比较好?

 

孙明展:

以我们的经验,年轻人如果刚走上社会,未成家,咱们假定是其实年收入最多2%到3%在保险上就已经够了。

至于买什么险,其实就是医疗和重疾、意外就差不多了。

我如果要再加一点,现在国家要强推养老的第三支柱,我认为对一个有慢思维、理性决策能力的年轻人,从一毕业开始帮自己去存退休金,这是绝对值得点赞的。

如果人人都形成这种习惯,我估计负债也会降低。

一个月300、200都可以,贵在坚持。

树立一个目标,我要早点人生自由,从每个月开始存钱,是基金定投也好,什么也好,只要坚持,这个就叫第三支柱,给自己存的。

我觉得既是中央的政策,也是有效降低负债,也是在保险和理财中搭起的桥梁。

 

张姗姗:

理财的家庭,不同的年龄段,理财重点是有区别的。

如果只是针对90后的话,一般我的建议就是说,有大钱的就买房子,有小钱的就买保险。

趁着现在年轻,保费便宜,赶紧买保险。

先买保险,先买保障型的,再买这种我们说的有一定理财收益的,比如说类似年金险种有一定理财收益的。

 

夏新杰:

如果从金融机构的这个角度的话,我从两个方面提醒:

首先是对风险有个基本的判别,不要去片面追求那些高风险的产品。

我认为在人生起步期的话,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盘。所以你选择基金也好,理财产品也好,基本上要控制风险在R3之下,R1到R3。

在所有的投资过程中要有这个慢思维,最终要着力于他最终投的标的,他的底层资产,在这方面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辨识。

 

王牧笛:

所以,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高收益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现在是一个要重视高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时代。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