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彭博、高盛等境外机构陆续发布文章报告,称中国银行业的地方债风险敞口过大,面临“不可能的三位一体”困境,即难以同时达到良好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派息水平,因此下调了中国多家银行股票的评级,从中性或买入降至卖出。此类消息一出,即引发投资者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健性的担忧,引发银行股剧烈震荡,加剧跨境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
如何看待境外机构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经营前景的分析?近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盛雯雯及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元共同撰文驳斥上述论调。文章认为,上述境外机构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经营前景的分析缺乏事实依据,关键假设不尽合理,反映出外媒有意在“唱空”我国银行业的不良意图。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利润高位回落具有合理性
盛雯雯、王元在文章中指出,银行业利润高位回落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利润高位回落具有合理性。文章分析称,具体而言,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约为15%,远高于欧美国家的3%左右的利润增速水平。近年来,面临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压力,我国持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上述政策导向下,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持续收窄,由2019年四季度的2.20%持续回落至2023年二季度的1.74%,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由高位向合理水平回落的主要原因。2023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2023年一季度略有加快,表明银行业绩已呈现触底回升态势。
此外,作者认为,尽管利润增速有所下降,但从基本财务指标看,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仍然优于欧美银行。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高企,美欧银行业危机余波未平,各国银行业发展形势普遍面临挑战。在持续向实体让利的政策导向下,2022年,我国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仍高达10.8%,略低于同期美国银行业11.6%的水平,但明显高于欧元区6.3%的水平,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