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热线网 > 金融 >

海运再次掀起疯狂,越南解除防疫封锁

2021-12-14 21:38

  “东南亚的舱位非常火爆,运价从11月9日开始到现在,从1000多美元疯涨到了3000~4000美元,一个月内就涨了好几倍。”义乌一家货代公司总经理石乐(化名)告诉第一财经,目前的价格已是疫情以来的最高点,和疫情以前的300~400美元相比,相当于涨了10倍。

  

  中国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运去哪”CEO周诗豪对第一财经表示,根据后台数据,这波暴涨背后的物流路径有不少是从中国到越南,再从越南加工后出口到其他国家。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力成本高企、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外贸订单“东南飞”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疫情下,大批量订单回流中国,成为中国外贸两位数增长的动力之一,也让全球看到了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那么,随着东南亚国家产能的复苏,疫情下“订单回流”的趋势结束了吗?外贸订单是否将重启“东南飞”模式?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企业“下单”思路变了

  

  “我们注意到东南亚国家产能逐渐恢复正常了,有些订单他们的确又可以做了,但我们近期的订单还在不停地谈,今年公司的业绩已经超额完成了。”安徽省服装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孟卓告诉第一财经,虽然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产能恢复,但外国大客户在这两年的疫情中感受到了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有些订单已经不愿意回到东南亚了,“即使有些回流中国的订单会流回东南亚,但不会是全部,仍然会有一部分继续留在中国”。

  


 

  孟卓举例说,有一家日本客户,前几年也把原先在中国的订单搬到了东南亚,但现在他们的想法是,“能在中国做的尽量在中国做”。

  

  在孟卓看来,中国供应链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这对于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虽然东南亚国家在关税上有优势,并且不存在“用工荒”,但综合效率和风险而言,整体的成本并不比中国便宜。与此同时,疫情下外国客商在东南亚“吃过的亏”不愿意再吃了,而对中国产业链增强的信任将会长期存在。

  

  海运费的暴涨和货物交期的延长,也让订单“东南飞”变得不再容易。

  

  “现在全球的海运都很麻烦,不仅紧张而且还很贵,运输慢、通关等环节效率低,让整个周期更长。”孟卓说,“要把原材料从中国运到东南亚,再从东南亚出口到其他国家,如果原材料进不去,或者产品出不去,交期就会延误,可能还要动用空运,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事实上,孟卓所在的服装公司几年前也在东南亚建立了工厂,并把部分订单放在了东南亚生产。然而,如今他们也和外国客商的考虑一样,“能放在中国生产就放在中国生产”,除了国际物流,还有人员流动的障碍,都让他们减少了订单“东南飞”的动力。

  

  供应链布局更注重这些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MBA导师洪榕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冠病毒变异并不是第一次了,在疫情的变化中,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布局已经有了新的考量,“过去不同国家的采购商可能只考虑价格问题,哪里便宜就到哪里下单,而在疫情的影响下,大家以后会更多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同时,以前为了节省成本的低库存模式也会有所调整。

  

  毕马威今年12月发布的《2022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展望》报告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跨国公司供应链不断加强精益化管理,以实现降本增效、提高及时性。比如,选取相对少量的供应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通过高效的物流运输降低库存等。这种供应链模式提高了企业效率和盈利水平,但是一旦关键环节供应链因为自然灾害、流行病、社会因素等外部冲击而无法如期供货,整条供应链将面临中断的风险。此次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比如,今年春夏季疫情在东南亚多国再次暴发,导致汽车芯片短缺,极大地影响了汽车产能。

  

  该报告称,在疫情蔓延、供应链受阻、地缘政治多变的背景下,企业也在对当前供应链模式的不足展开反思。企业在关注低成本、低库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整个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强调在未知风险发生之前做好事前应急准备。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国企业也在加快自主创新的速度,以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的“卡脖子”问题。

  

  洪榕在《做多中国》一书中提出,随着中国实力与创新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开始逐渐摆脱“低质低价”的标签,尤其在智能化领域,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高。同时,国货品牌的崛起和国产替代,成了国人热议的话题。他认为,疫情为中国产业链的发展赢得了时间。中国企业接下来不光要靠价格竞争优势,还要靠品牌的溢价。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过去的一年里始终对外贸的增势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中国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方面,是“一招领先、招招领先”,订单回流之外,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还将从中国进口当地本身有生产能力的产品。而全球市场一旦培育起来了就会不断扩大,要想让中国商品退出来是罕见的,“中国商品在国外市场已经有了很深的根基,而且中国的产品正在不断升级。外贸出口将出现品牌增多、高新技术产品增多,以及整体服务质量提升的趋势”。

  

  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在11月24日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10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9.5%。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此前也提出,以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国为例,过去它们形成的是“中国+”模式,即作为中国产能的备份,一旦在疫情下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由中国来替代这些市场的供给趋势就会延长,没有大规模的优势,那些相对脆弱的经济体想要再重启会比较困难。

  

  虽然短期订单转移与长期产能替代并不能简单挂钩,但疫情下中国制造业对于出口订单的黏性的确在增强。对于一些在我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也让订单更长期地留在了中国,并延长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国段”。

  

  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7.39万亿元,增长3.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9%,比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55万亿元,增长6.1%;进口7.84万亿元,下降0.2%。加工贸易进出口6.89万亿元,下降4.8%。

  

  魏建国认为,随着明年RCEP正式实施,还有CPTTP和更多FTA的签订,以及一系列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外贸还将继续保持强劲,并在未来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其中,RCEP 的实施将让中国出口原材料或半成品到越南加工的每一道关税降低,从而让中国的产品更好地出口到欧美市场,增加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魏建国强调,虽然外贸将继续强势,但不能盲目满足现状,而是要抓住接下来一年到一年半的窗口期,加大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产品以及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继续发挥民企和外商企业的作用,发展和巩固新市场,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

郑重说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

联系方式:hiholiday123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