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烧钱的行业之一。但这场烧钱大战的胜利者滴滴,时至今日仍然无险可守。
从2014年冬到2016年夏,滴滴在两年半时间里经历了两场大战役,烧钱数百亿,拿下了中国网约车市场90%的份额。但两年前的App下架风波,让这个行业巨头失去了近20%的市场份额,对手趁势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重新上架后,滴滴的订单量并没有迎来显著增长。
据雪豹财经社从滴滴内部员工和密切追踪滴滴的投行分析师处获得的消息,2023年6月,滴滴的月订单总量(不含花小猪)为5.6亿单,日均单量约为1867万单,与2020年底基本一致。与程维于2016年在采访中透露的数字(日均2500万单)相比,这个数字减少了633万,下滑了25.32%。
花11年时间打造网约车巨轮的滴滴,将如何重新画出一条漂亮的增长曲线?
网约车订单量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通常春秋是淡季,夏冬是旺季。
2023年夏天的网约车市场,既是国内疫情结束后的首个旺季,也是网约车巨头滴滴重新上架后的首个旺季。大量网约车司机涌入,幻想着能轻松月入过万,租赁公司期待清理积压已久的运力库存,平台则希望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但热闹只停留在了供给端。运力过剩,是这个旺季最显眼的标签。
从今年4月底开始,开了6年滴滴的北京司机李博(化名)意识到“狼多肉少”的趋势,果断将自己的出车时间调整至夜晚,做起了昼伏夜出的“996”生意——晚上9点出车,次日早晨9点收车,每周接单6天。
虽然黑白颠倒让李博更容易感到疲惫,但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夜间时段有全天最高的里程费(2.15元/公里),也有与早晚高峰持平的起步价(14元)。此外,在夜间段关闭一口价订单,更容易接到大单、长途单。
但即使如此,李博仍然能明显感受到,进入6月后每天接到的订单变少了,流水大幅下降。“前几个月的流水能稳定在一万三以上,6月降了20%左右,经常一整宿只能接到个位数的订单。”李博告诉雪豹财经社。
在一个200人的网约车司机群内,李博的收入已经算得上名列前茅。
群里另一位滴滴司机张方(化名)是入行不到3个月的新手,他开着从租赁公司租来的车,“每天一睁眼就欠租赁公司180元”。
张方每天早晨6点半准时出车,早晚高峰正常接单,平峰时就开着一口价订单“扫街”,每天出车时间在12个小时左右,一个月流水约一万元。最近半个月,他发现自己的“有效出车时间”越来越少,“熬时间效果很差,经常一天连20单都接不到”。
事实上,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发出网约车司机饱和的警告,上海、三亚、长沙等先后宣布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
比网约车司机更饱和的是资质运力。
一家与滴滴长期合作的租赁公司租车业务负责人对雪豹财经社表示,近期的网约车租赁市场异常混乱。当前他所在的城市,有运营资质的车辆数目远大于司机数,这导致租赁公司发车困难,大批车辆积压在手里,公司不得不降租金、降押金。
为缓解库存压力,平时以月或年为单位出租车辆的租赁公司,开始向司机提供周付或日付选项,这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司机会频繁换车,整个行业处于一种不太健康的高速流动状态。”该负责人所供职的租赁公司在当地属于二线梯队,最近两个月,公司整体收入下降了至少30%。
接不到单的司机和租不出车的租赁公司,在这个旺季感受到了寒意。滴滴这艘大船,被困在了增长乏力的暗礁之间。